在古代,有道明君治理國家,國家就能安定興盛;無道昏君統治天下,必然導致動亂滅亡。君主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王朝興亡的關鍵。怎樣做一個賢明的君主?體恤百姓、不務奢侈、接納諫言、居安思危是其中的要點。另外,國得賢臣則安,國失賢臣則危。賢臣往往敢於直諫而失寵,奸臣往往善於求媚而得勢。舉賢薦能是國家興旺祥和的標誌,而妒賢嫉能行饞言陷害之能事,必將給國家帶來禍亂。
商鞅立木取信施新法
商鞅想變法,又怕法令公布出來後老百姓不相信,影響新法的推行,於是他就在南門立下一根木杆,聲稱誰把木杆搬到北門,就可得到五十兩金子,後來,有人搬了木杆,當然也因此而得到了金子,於是,百姓們開始信服。商鞅這才頒布了新法。
起初,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毗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公元前362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壯大秦國。為了招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官。”秦孝公的求賢令果然吸引
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
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托人引薦,得到秦孝公的召見。
公孫鞅到秦國後,求見秦孝公,向秦孝公講述富國強兵的辦法。秦孝
公聽了高興萬分,遂留公孫鞅一起商議國家大事。公孫鞅想實行變法,但秦國的貴族都不讚同。經過激烈的爭論,秦孝公最終同意了變法的主張,並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於是,公孫鞅下令:百姓按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組織起來,互相監督,有事揭發,一家犯法,幾家連坐;告發奸謀的人與斬敵人首級得到的賞賜一樣,隱匿不告發與投降敵人受到的處罰一樣;立下軍功的人,各按標準受上等爵賞;私下械鬥的人,各視情節處以相應的懲罰;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辛勤耕織而使糧食布匹增產的,可免除徭役;經商以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收為奴婢;就算是宗室出身,若沒有立下值得稱道的軍功,也不能錄入族譜;為了使不同爵位的差別更為明顯,不同等級的人用不同的名號稱呼他們的田宅、臣妾和服飾;有功勞的人表彰他們的功勞,沒有功勞的人再富有也沒有光彩。
在法令已經製定但沒有公布的時候,公孫鞅擔心百姓不信任,就在國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懸賞十金,征求能將它搬到北門的人。大家都覺得奇怪,沒有人敢上去搬。公孫鞅又下令:“能搬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就走上去把木杆搬到北門,結果真的得到五十金。公孫鞅就用這個方式,來向人民表示賞罰必信,然後才正式發布變法的法令。誰知,變法令施行了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上訪抱怨、說新法不好的有幾千人。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麵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冶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這樣一來,那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新法施行十年後,秦國路不拾遺,山林之中也沒有強盜,鄉村城市安定繁榮。秦國一些當初抱怨說新法不好的人,又來誇獎新法好。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言而無信則自取滅亡。誠信,即誠實,守信用。現代社會,在燈紅酒綠中,在車水馬龍中,在摩肩接踵時,許多欲望在或璀璨或幽暗的世界裏潛滋暗長,喧鬧與躁動似乎使很多人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其實,誠信始終應是生活的信條,做人的準則。
冒頓弑父篡位興匈奴
冒頓是匈奴第一個單於頭曼的長子。公元前209年,冒頓殺父政變,登上匈奴單於寶座。其時正值中原楚、漢之爭,冒頓遂乘機發展勢力,控弦之士達三十餘萬。冒頓東占東胡,大破東胡王,迫使東胡北遷;西擊月氏,迫使月氏西遷;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盡收複秦將蒙恬所攻取的河南地。冒頓統一了整個北疆,把一個處於眾多民族部落雜居、互不相屬、四分五裂的北方,第一次統一在匈奴族奴隸主的政權之下。
匈奴單於頭曼的太子叫冒頓。後來,頭曼所寵愛的閼氏又生了個小兒子,頭曼便想把他立為太子。這時東胡部族強大,西域的月氏部族也很強盛。頭曼於是派冒頓到月氏去當人質。不久,頭曼加緊進攻月氏,月氏就想殺掉冒頓。冒頓得知後,偷得月氏人的好馬騎上,逃回了匈奴。頭曼由此認為冒頓強壯勇武,就讓他統率萬名騎兵。與他憂柔寡斷的父親相反,從逃回來的第一天開始,冒頓就顯示了他的決斷、深慮、堅忍與長謀。冒頓製作出響箭,訓練部下騎射練習,使他們習慣於聽從自己的號令。冒頓下令說:“看到我的響箭射出後不一齊發射的人,斬首!”冒頓隨即用響箭自射他的好馬,接著又射他的愛妻,左右的人凡有不敢跟著發射的,都被斬殺了。最後冒頓又拿響箭射頭曼單於的馬,左右的騎兵也都跟著放箭射單於的馬。由此,冒頓知道這些兵士可以使用了,便在隨同頭曼出獵時,用響箭射頭曼,他的部眾也都跟著響箭同射單於。最終殺死了頭曼,並把他的後母和弟弟以及大臣中不聽從調遣的人全部誅殺。冒頓自立為單於。
東胡聽說冒頓弑父自立,便派出使者去告訴冒頓說:“想要得到頭曼在位時擁有的千裏馬。”冒頓詢問群臣,群臣都說:“那是匈奴的一匹寶馬,不能給人!”冒頓道:“怎麼能與人家為友好鄰國卻還要吝惜區區一匹馬呀!”隨即把這匹馬送給了東胡。過了不久,東胡又派使者來對冒頓說:“想要得到單於的一位閼氏。”冒頓再詢問左右近侍,侍臣都憤怒地說:“東胡這般無禮,竟然索求閼氏!請發兵攻打它!”冒頓道:“和人家是鄰國,怎麼能舍不得一個女子呢!”就選取自己所寵愛的閼氏送給了東胡。東胡王於是越來越驕橫放縱。東胡與匈奴之間,有被丟棄的土地無人居住,方圓一千多裏,雙方各居其一邊,設立屯戍守望的哨所。東胡再次派使者對冒頓說:“這些無人居住的荒地,我想得到它。”冒頓依舊召問群臣,群臣中有的說:“這是塊荒地,給他們也可以,不給也行。”冒頓這時卻勃然大怒道:“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夠給人呢!”立即將那些說可以給予的臣子都殺了。冒頓接著一躍上馬,下令說:“國中有晚出發的人,斬首!”隨即領兵去襲擊東胡。由於東胡一直非常輕視冒頓,不設防備,冒頓輕易地滅掉了東胡。
冒頓獲勝而歸,又向西攻擊月氏,向南兼並了黃河以南的樓煩、白羊二王,隨即侵掠燕、代地區,重新收複了當年被蒙恬奪走的匈奴舊地,並奪取了漢朝邊關原河套以南諸要塞一帶的大片土地。這個時候,漢軍正與項羽相持,中原地區被戰爭拖累得疲憊不堪,因此冒頓得以強大起來,擁有操弓射箭的兵士三十多萬,威勢鎮服各國。匈奴從其先祖淳維至頭曼單於,已有一千多年了,但匈奴的地域時大時小,內部也別散分離,直到冒頓單於時,匈奴最為強大,盡服北夷,而南與漢朝為敵,成為當時的一代雄主。
蕭何惜才追韓信
秦朝末年,韓信初屬項梁,又歸項羽,鬱鬱不得誌。蕭何器重韓信,薦於劉邦,劉邦不重用,韓信憤而出走。蕭何得知後,深恐失去人才,披星戴月追趕,勸其歸來,再向劉邦推薦,劉邦終於答應了。日後事實證明,韓信果然名不虛傳,為劉邦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淮陰人韓信,家境貧寒,沒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選去做官,又不會經商做買賣謀生,常常跟著別人吃閑飯,人們大都厭惡他。韓信曾經在城下釣魚,有位在水邊漂洗絲綿的老太太看到他餓了,就拿飯來給他吃。韓信非常感激,對那位老太太說:“我一定會報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不過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有什麼報答嗎?!”淮陰縣屠戶中的青年裏有人侮辱韓信,道:“你雖然身材高大,好佩帶刀劍,內心卻是膽小如鼠的。”並趁機當眾羞辱他說:“韓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來刺我。若是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仔細地打量了那青年一會兒,便俯下身子,從他的雙腿間鑽了過去。滿街市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