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興國安邦之計1(2 / 3)

待到項梁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持劍去投奔他,留在項梁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韓信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作了郎中。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均不予采納。漢王劉邦進入蜀中,韓信又逃離楚軍歸順了漢王,仍然不為人所知。起初,韓信做的是個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韓信犯了法,應判處斬刑,與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已遭斬首,輪到韓信時,韓信抬頭仰望,恰好看見了滕公夏侯嬰,便說道:“漢王難道不想取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啊!”滕公覺得他的話不同凡響,又見他外表威武雄壯,就釋放了他,並與他交談,歡喜異常。之後,滕公將情況奏報給了漢王。漢王於是授給韓信治粟都尉的官職,但還是認為他沒什麼過人之處。

韓信好幾次與蕭何談話,蕭何感覺他不同於常人。待漢王到達南鄭時,眾將領和士兵都唱歌思念東歸故鄉,許多人中途就逃跑了。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已經多次向漢王薦舉過他,但漢王沒有重用,便也逃亡而去。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了,沒來得及向漢王報告,就親自去追趕韓信。有人告訴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發雷霆,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謁漢王。漢王又怒又喜,問蕭何道:“你為什麼逃跑呀?”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趕逃跑的人。”漢王說:“你追趕的人是誰?”蕭何道:“韓信。”漢王喝道:“將領們逃跑的已是數以十計,你都不去追找,說追韓信,純粹是撒謊!”蕭何說:“那些將領很容易得到。但像韓信這樣的人,卻是天下無雙的傑出人才啊!大王您如果隻想長久地在漢中稱王,自然沒有用得著韓信的地方;倘若您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與您圖謀大業的人了。隻看您作哪種抉擇了!”漢王說:“我也是想要東進的,怎麼能夠憂鬱沉悶地老呆在這裏呀!”蕭何道:“如果您決計向東發展,那麼能任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如若不能任用他,他終究還是要逃跑的。”漢王說:“那我就看在你的麵子上任他作將軍吧。”蕭何說:“即便是做將軍,韓信也不會留下來的。”漢王道:“那就任他為大將軍吧。”蕭何說:“太好了。”於是,漢王就想召見韓信授給他官職。蕭何說:“大王您向來傲慢無禮,現在要任命大將軍了,卻如同呼喝小孩兒一樣,這便是韓信之所以要離開的原因啊!您如果要授給他官職,就請選擇吉日,進行齋戒,設置拜將的壇台和廣場,準備舉行授職的完備儀式。”漢王應允了蕭何的請求。眾將領聞訊都很歡喜,人人都以為自己會得到大將軍的職務。但等到任命大將軍時,竟然是韓信,全軍都驚訝不已。

蕭何追韓信成就了韓信傳頌至今的英名,成就了蕭何漢室忠臣良相的美名,也成就了劉邦的千秋偉業。如果蕭何月下追不到韓信,那麼很可能就談不上以後的楚漢相爭,秦末以後的曆史就有可能重寫,由此可見,蕭何很會識別人才。但後來,蕭何為了保全個人,又與呂後定計殺害了韓信。“蕭何追韓信”的曆史佳話使蕭何堪稱識才惜才的典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史實又使蕭何成為反複無常的敗事典型。

蕭規曹隨,無為而治

漢高祖時期,丞相蕭何治國有方,政務有序,法規齊備。臨終前,蕭何推薦舊時好友曹參接替自己擔任丞相。曹參大智若愚,終日飲酒不輟,不理朝政,有勸他的人,他都以酒堵口,使來人酒醉而歸。其子奉帝詔回家詢問個中奧秘,曹參竟勃然大怒,鞭笞二百。當惠帝親自詢問其為何整日不理朝政時,曹參才一一道出其中緣由,惠帝聽了竟然頻頻稱善。

漢高祖劉邦進攻英布時,被流箭射中,行軍路上,病勢沉重。呂後請來一位良醫,醫生入內診視後說:“病可以治。”高祖卻破口大罵:“我以一個老百姓手提三尺劍奪取了天下,這不是天命嗎!我的生死在天,即使扁鵲複生又有什麼用!”於是不讓醫生治病,而賞給醫生黃金五十斤,讓他回去。

呂後問高祖:“陛下百年之後,蕭何相國死了,讓誰接替他呢?”高祖說:“曹參可以。”呂後再問曹參之後,高祖說:“王陵可以,但他有點憨,陳平可以幫助他。陳平智謀有餘,但難以獨自承擔重任。周勃為人厚道不善言詞,但將來安定劉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任用為太尉。”再追問其後,高祖隻說:“這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駕崩於長樂宮,其子即位,就是漢惠帝。公元前193年,蕭何病重,惠帝親自前去探視,問他:“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接替您?”蕭何說:“最了解臣下的還是皇上。”惠帝又問:“曹參怎麼樣?”蕭何立即說:“皇上已找到人選,我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不久,蕭何去世。

曹參剛聽說蕭何去世時,就對門下舍人說:“快準備行裝!我要進京去做相國了。”過了不久,使者果然前來召曹參入朝。起初,曹參還是平民時,和蕭何相交甚好,及至蕭何做了將相,兩人有些隔閡。到蕭何快死時,所推舉接替自己的賢能之人惟獨曹參。曹參接替蕭何做了相國後,所有的條令都不做變更,一律遵照蕭何當年的規定。他還挑選各郡各封國中為人質樸、拘謹敦厚、不善言辭的長者做為丞相的屬官,對那些言談行文苛刻、專門追逐名聲的官員,都予以斥退。然後,曹參日夜隻顧飲香醇老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員及賓客見他不管政事,來拜見時都想勸說,曹參卻總是勸他們喝酒,喝酒間隙中再想說話,曹參又勸他們再喝,直到喝醉了回去,始終沒機會開口。相國府中終日無事。

曹參的兒子曹窋任中大夫之職,惠帝向他埋怨曹參不理政事,讓曹窋回家時,以私親身份探問曹參。曹參大怒,鞭笞曹窋兩百下,喝斥:“快回宮去侍候,國家大事不是你該說的!”到上朝時,惠帝責備曹參說:“那天是我讓曹窋問你的。”曹參立即脫下帽子謝罪,說:“陛下自己體察聖明威武比高祖如何?”惠帝說:“朕哪裏敢比高祖!”曹參又問:“陛下再看我的才能比蕭何誰強?”惠帝說:“你好像不如他。”曹參便說:“陛下說得太對了。高祖與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手治國,我們臣下恭謹守職,大家認真遵守不去違反舊時法令,不就夠了嗎?”惠帝說:“對。”曹參做相國前後三年,百姓唱歌稱頌他說:“蕭何製法,整齊劃一;曹參接替,守而不失;做事清淨,百姓安心。”

“蕭規曹隨”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典故,典故裏有的是智慧,有的是治國安邦的大道理。治理國家最忌諱朝令夕改,一日一變,讓老百姓心裏沒個準兒,這樣下去,國家遲早也會一塌糊塗。因為法令一變,利益關係跟著變,百姓也就跟著變。老百姓要生活,眼裏就隻能盯著利益,政令變來變去,老百姓就患得患失,手足無措,人心就跟著大壞。所以,法令一旦製定,舉國上下一體遵行,就得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裏保持不變,讓老百姓對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利益都有一個預測。這樣,老百姓勞有所依,國家也就長治久安了。

袒臂控權誅諸呂

漢高祖劉邦死後,即位的漢惠帝生性懦弱,心狠而富於心計的呂後篡權,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韜光養晦,以圖複興漢室。公元前180年,呂後病死,陳平和周勃乘機誅諸呂,興複漢室。

呂後死後,呂姓家族準備政變,但畏懼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人,不敢輕舉妄動。朱虛侯劉章娶呂氏女兒為妻,所以知道他們的陰謀,於是暗中派人告訴自己的哥哥齊王劉襄,讓他發兵西討,由朱虛侯、東牟侯充當內應,誅殺諸呂,立齊王為帝。

相國呂產等人聞訊,就派潁陰侯灌嬰統兵征伐。灌嬰率軍行至滎陽,與其部下計議說:“呂氏在關中手握重兵,圖謀篡奪劉氏天下,自立為帝。如果我們現在打敗齊軍,回報朝廷,這就增強了呂氏的力量。”於是,灌嬰就在滎陽屯兵據守,並派人告知齊王和諸侯,約定互相聯合,靜待呂氏發起變亂,即一同誅滅呂氏。齊王得知此意,就退兵到齊國的西部邊界,待機而動。呂祿、呂產想發起變亂,但內懼朝中絳侯周勃、朱虛侯劉章等人,外怕齊國和楚國等宗室諸王的重兵,又恐手握軍權的灌嬰背叛呂氏,打算等灌嬰所率漢兵與齊軍交戰之後再動手,所以猶豫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