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興國安邦之計3(1 / 3)

謝安王坦之穩晉

簡文帝時,掌握軍政大權的桓溫曾多次覬覦帝位,但都因謝安、王坦之巧妙機智地從中斡旋才未能得逞。簡文帝死後,謝安又趁桓溫不在建康,擁立司馬曜為帝。桓溫得知後,怒不可遏,隨即率領大隊人馬趕回建康,並指定謝安、王坦之到新亭迎候。這無疑又是一場“鴻門宴”。但謝安再次巧妙地阻止了桓溫的篡位活動,避免了內戰的爆發,晉室憑借著謝安的機智勇敢又得以維持下去。

公元371年,大司馬桓溫廢黜司馬奕,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誅殺了反對他的人,權傾一時。中書侍郎郗超是桓溫的親信,百官都很懼怕他,十分小心地對待他。謝安曾經與左衛將軍王坦之一起到郗超那裏,太陽快落山了還沒被召見,王坦之想離去,謝安說:“你不能為保全性命忍耐一會兒嗎?”

公元372年7月,簡文帝司馬昱全身不適,留下遺詔,說:“大司馬桓溫依據周公的舊例,代理皇帝攝政。”又說:“對年輕的兒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君則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自己手持詔書進入宮中,在簡文帝麵前把詔書撕掉了。簡文帝說:“天下,來自於意外的命運,你有什麼不滿意的!”王坦之說:“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麼能獨斷專行!”於是,簡文帝就讓王坦之修改了詔書,說:“宗族國家之事,一概聽命於大司馬桓溫,就像諸葛亮、王導輔政時的做法一樣。”這一天,簡文帝駕崩。

桓溫希望簡文帝臨終前將皇位禪讓給自己,不禪讓,至少也應當讓他攝政,但最終連這個願望也沒能實現。因此,桓溫非常惱怒。桓溫懷疑這是王坦之、謝安暗中阻攔,便對他們懷恨在心。公元373年2月,大司馬桓溫來朝見孝武帝。24日,孝武帝詔令吏部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這時,都城裏人心浮動,有人說桓溫要殺掉王坦之、謝安,接著晉王室的天下就要轉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則神色不變,說:“晉朝國運的存亡,取決於此行。”桓溫抵達朝廷以後,百官夾道叩拜。桓溫部署重兵守衛,接待會見朝廷百官,有地位名望的人全都驚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浹背,謝安從容就座。坐定以後,謝安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有道,守衛在四鄰,明公哪裏用得著在牆壁後麵安置人呀!”桓溫笑著說:“正是。”於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讓他們撤走,與謝安笑談良久。郗超經常作為桓溫的主謀,謝安和王坦之去見桓溫,桓溫讓郗超藏在帳子中聽他們談話。風吹開了帳子,謝安笑著說:“郗超可謂入帳之賓。”於是,桓溫又讓郗超出來,一起談笑。一場危機又化於無形。

當時天子年幼,外邊又有強臣,謝安與王坦之竭盡忠誠輔佐護衛,最終使晉王室得以安穩。

房謀杜斷

唐太宗李世民時,宰相房玄齡與杜如晦共掌朝政,唐朝之規章法典多為其所製。房氏多謀略,杜氏善決斷,是以人稱之為“房謀杜斷”。唐太宗時與之商談國事時,房氏常出謀劃策,但優柔寡斷。而杜氏果斷立決,取舍得當。二人齊心協力,互相配合,輔佐唐太宗治理天下。

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調任陝州長史。當時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調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擔憂。房玄齡說:“

其他人沒有什麼可惜的,杜如晦是輔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經營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於是李世民立刻上奏請求讓杜如晦做自己王府的屬

官。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裏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常派房玄齡入宮奏事,高祖感歎說:“玄齡為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裏,卻好像與世民麵談一樣。”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秘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齡為尚書左仆射,杜如晦為右仆射,對他們說:“你們身為仆射,應當廣泛搜求賢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職,這是宰相的職責。最近聽說你們受理辭訟,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還怎麼能幫助朕尋求賢才呢?”於是下令:“尚書省具體事務由尚書左右丞負責,隻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處理。”房玄齡通曉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勞,惟恐有一點差錯。他運用律法寬厚公平。他與杜如晦一起選拔士人,不遺餘力,甚至尚書省的製度架構,都是二人商量決定的。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議事,總是說:“一定要杜如晦決定。”等到杜如晦來了,最後還是采用房玄齡的計策,這都是因為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的緣故。房玄齡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齊心協力為國家效力。所以唐朝的賢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

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問候,隨後又親自去探病。19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東西,總是會想起杜如晦,派人賜給他的家人。過了很久,說起杜如晦,總是忍不住流淚。太宗對房玄齡說:“你與如晦一起輔佐我,如今隻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公元648年,房玄齡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華宮,讓他坐著轎子入殿,到皇帝禦座旁再下來。君臣二人見了麵,相對流淚。太宗將他留在宮中療養,聽說他病情略有好轉,則喜形於色;聽說病情加重,則憂慮憔悴。房玄齡上表,勸太宗停止征討高麗。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娶了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為妻,太宗對公主說:“你公公病得那麼重,還在為國事操心。”於是,太宗親自前去探望,握著房玄齡的手,與他分別,悲傷得不能自已。7月24日,房玄齡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