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癰濕漏】病症名。見清王泰林《王旭高臨證醫案·卷四·疝氣門》。指囊癰而見陰下濕爛者。詳見囊癰條。
【囊脫】病名。出清.王維德《外科證治全生集·卷一》。即脫囊。
【囊癢】病症名。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指男子陰囊瘙癢者。多因風邪、燥邪、濕熱及疥蟲所為。可參腎囊風、疥瘡等條。
【囊寒】病名。出明·李梃《醫學入門》。指男子陰囊寒冷,甚則內縮上提之證。多因腎氣衰憊,陽虛陰盛所致。治宜暖陽散寒。方選《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加減,外用艾葉炒熱敷。
【囊濕】①病名。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即陰汗。②病症名。指各種疾患伴見陰囊下潮濕如汗者。
【囊潰丸靄】病症名。見清·羅國綱《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三·雜證》。係脫囊之主症。詳見脫囊條。
【囊漏】病名。見清·顧世澄《瘍醫大全》。指濕熱之邪毒流注陰囊而致囊皮硬厚,破潰後流膿水之疾。多因於囊癰失治而致。治宜清熱燥濕,活血止痛。藥選蒼術、吳茱萸,白酒1碗煎,空心服。
【囊縮】病症名。出《素問熱論》。即指陰囊上縮。常與卵縮並見。為陰縮之發於男子的重要症狀之一。
【囊癖】病名。出清·謝映廬《得心集醫案·卷三·便閉門》。指因過食酒酪,濕熱積蘊,酒毒內結,下滲陰囊,久之使其如燕之窠,如蜂之穴,皺襞迭起者。治宜清熱燥濕。方選龍膽瀉肝湯加葛花。
【髓中】經穴名。出明·高武《針灸聚英》。即四滿。
【髄府】經穴名。出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即四滿。
【穣】解剖名。見清·顧世澄《瘍醫大全·卷二十》。即乳管、乳絡。
【蠲毒換肌飲】方名。出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功效:解毒活血,益氣生肌。主治:男女楊梅瘡,熱邪淫毒偏盛,營血鬱滯,久病正虛,瘡麵不斂者。藥物組成:冷飯團4兩(白色者,木槌打碎,入砂鍋煎至3碗後,入後藥),黃瓜賽(連仁杵)3個,黃苗(鹽水炒)錢,白芍藥、當歸各1錢半,木瓜、白芷、風藤、白鮮皮、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角、甘草節各1錢,漢防己7分,胡麻(炒,研)2錢,金銀花3錢,豬胰子(切碎)2兩。用法:水煎至1碗,日3服。
【蠲痹消毒散】方名。出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主治:男女楊梅瘡邪毒入裏,肢節拘攣者。藥物組成:薑黃、土茯苓、獨活各5錢,當歸1錢5分,赤芍藥1錢,白芷5分。用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