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重生為姣婦(1 / 2)

甄玉看著鏡中人的相貌,眼珠子差點掉出來,五隻手指屈起,握住衣袖,用袖子去擦鏡麵,擦得鏡麵雪亮,鏡中人眉眼越加清晰,確認沒有看錯,方才幽幽道:“原來是王正卿的夫人啊!”

此時卻是午後,房內無人。甄玉坐在鏡子前,見鏡中人雖病了一場,雲鬢散亂,容色憔悴,卻依然掩不住那股麗色,不禁有些動容,憐惜般道:“好個漂亮的小娘子!許是上天也不忍見你香消玉殞,這才令我重生在你身上罷?”

甄玉本為少年俊傑,是景泰三年的進士,起先仕途不順利,及後投在九江王門下當了謀士,絞盡腦汁為九江王謀劃太子之位。

在甄玉等謀士的努力下,不過三年時間,九江王就被立為太子,隨後登上皇位,改國號為安平,接著大封功臣。

安平帝一登上帝位,第一件事便準備讓甄玉入主內閣,當上史上最年輕的內閣首輔。

這一年,甄玉二十五歲,正是意氣風發,際得意滿,人生巔峰時刻。

安平帝擬旨之際,甄玉卻突然病發,臥床不起,油盡燈枯。

太醫會診後,告知安平帝,甄玉因之前用腦過度,絞盡腦汁謀計,睡眠極少,再加飲食無定時,進食少等,造成氣血兩虛。現一旦倒下,外感內虛,致藥石無靈。

安平二年春,甄玉病亡。臨死之際,他卻是對著燈火起誓,若能重活一次,凡事一定少動腦筋,把自己養得肥肥壯壯,活得長命百歲。

甄玉今兒早上睜開眼睛時,便感覺到了異樣,他本是聰明絕頂之人,隻半天功夫,就從床邊服侍的丫頭身上,弄明白了一個真相—他,甄玉,重生為一個少婦了。

等丫頭們退出房外時,甄玉起身照鏡子,豁然發現,自己認識這俱身體的主人。

原主居然是吏部郎中王正卿的元配妻子。

當年王府設宴,王正卿攜妻甄氏赴宴,甄玉曾見過王正卿這位妻室甄氏不止一次,又聽聞這位甄氏不單和自己同姓,且和自己是同鄉,係同出一宗,免不了多些注意,因印象頗深,如今一照鏡,自然認了出來。

王家是京城世家大族,王正卿少時有才,不願依附父兄,因走了科舉道路,景泰三年,和甄玉一起中了進士。兩人三甲及第,才華相當,相貌同樣俊俏。在金殿取士時,聖上要在他們兩人中選出一位狀元和一位榜眼,倒是費了思量。後來一問,王正卿大甄玉一歲,便覺著王正卿穩重一些,遂封王正卿當了狀元,甄玉當了榜眼。

為著此事,甄玉很不忿,居然因為年輕一歲就失了狀元之位。

狀元和榜眼雖然隻差了一個名次,待遇卻有極大不同。這也致使甄玉後來仕途不順。及後,他投了九江王門下,在王府中做了謀士。王正卿有父兄扶持,仕途卻順利,一路向上,在吏部文選清吏司當了正五品郎中。

甄玉記得,當年九江王有心招攬王家,卻是想方設法也讓王正卿投在他門下。待得王正卿進出王府時,他甄玉就有些受排擠。後來絞盡腦汁獻計助九江王成事,方才保住了地位,但他對王正卿,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好感了。臨死那會還有一個遺憾,便是自己一死,最年輕的內閣首輔這個位置,定然是屬於王正卿了。

甄玉再次打量鏡中人,雖有病容,但比之王府赴宴那一次,似乎更稚嫩一些。這麼算起來,自己重生的年份,莫非是在景泰年間,九江王未登位之時?

這會兒,甄氏兩個貼身丫頭,一個名喚半荷,一個名喚立夏的,卻是倚在廊下悄語。

半荷愁眉苦臉,“三夫人病了這一場,雖是好轉了,卻又言語錯亂,神思恍惚,教人憂心。”

立夏歎息一聲道:“三夫人一向爭強好勝的,雖身子骨不爭氣,卻要強撐著,百般不認輸,這才會落了病根,如今雖好轉了,到底精神不如前也是有的。”

半荷道:“可不是麼?”

立夏說著,卻有些恨恨的,瞧瞧左右無人,便埋怨道:“三爺也實在狠心,擱話說不再理會三夫人,任三夫人病成那樣,居然真的不來看一看。今早讓人去稟話,說道三夫人好些了,也沒有回一句話。”

半荷一聽立夏論起主子的不是,慌忙捂住了她的嘴巴,小心翼翼看一下四周,這才擺手道:“小心隔牆有耳。”

立夏扳開半荷的手,硬還要說,卻又被半荷捂實了。

半荷見立夏憋得俏臉通紅,這才放開她,戳她的額角道:“別亂說。我今兒早上過去廚房端湯,聽老夫人那邊一個婆子說起,卻是傳聞跟三爺同科進士的一位進士爺,封了榜眼那位,姓甄名玉的,為王府辦事,熬了三夜不睡,一時病倒了,竟至藥石無靈,今早竟是不治了。因他在京中無親眷,王爺便叫三爺幫著料理後事。料著三爺這幾日不得空閑,這才沒有回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