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緩解疼痛的“笑氣”(2 / 3)

牛奶店裏隻有幾個顧客,一片冷冷清清的樣子。小明環視了一下店內,又好奇地朝屋內望了一眼,隻見最裏麵有一個濃妝豔抹的女人,正在往水缸裏淘米。

看到有人進來,從屋裏走出一個穿著考究的男人,他對小明說:“小朋友們,你們想吃什麼?”

“一人一杯牛奶,一個麵包。”小明回答道。

“好,好。”那男人點著頭,滿臉堆笑。看著那人賊眉鼠眼的樣子,小明嗤嗤地發笑。

不一會兒,牛奶、麵包端了上來。小明他們端起來,很快將牛奶喝完了。

正要走,一扭頭,看到屋裏淘米的女人,正把淘米水摻到牛奶裏。

“老板娘把淘米水摻到牛奶裏去了!”小明毫不客氣地衝著店裏的顧客喊道。

那淘米女人一聽,慌了手腳,手裏的盆一歪,險些掉在地上。

那男人一聽到小明的叫喊聲,便拿出一條木棍,衝出屋來,朝小明罵道:“小兔崽子,你敢胡說八道!”

“怎麼胡說八道?我剛看到的。”小明理直氣壯地回敬道。

那男人一棍子朝小明打去,小明靈巧地跑開了。隻聽那男人氣急敗壞地對店裏的顧客說:“各位先生,別聽這個小崽子胡說八道。前幾天他偷我店裏的麵包,被我當場抓住了,送到警察局。今天他這是來報複,破壞我們店的聲譽。”

一個顧客看到那男人凶神惡煞的樣子,好心地對小明說:“小朋友,快走吧,不要再吵了,不然你要吃虧的。”

“這個店裏的老板真壞,有機會一定要教訓教訓他!”小明和幾個小夥伴氣憤地離開了牛奶店。

回到家,小明氣得晚飯都沒有吃。爸爸問他為什麼,小明一五一十地把牛奶店裏發生的事講了一遍。身為化學老師的爸爸聽後,稍微想了一下,便有了一個好方法。

幾天以後,小明爸爸到了那家牛奶店,老板熱情地招待了他。

爸爸要了杯牛奶,喝了一口,咂巴咂巴嘴像是在品嚐,說:“這牛奶不純,裏麵摻了淘米水。”這正戳到老板的瘡疤上,老板火冒三丈,向小明爸爸揮起拳頭。

“有理說理,別打架!”顧客們圍上來,七嘴八舌地勸架。

“你怎麼知道這牛奶裏有淘米水?”一個顧客好奇地問。

那老板也故作鎮定地說:“要是沒有問題,我叫你好看。”

“我當然有辦法。”小明爸爸不慌不忙地說道。

隻見他變戲法似地從口袋裏拿出一瓶藥水,滴幾滴在牛奶裏,如同魔術一般,杯裏“潔白”的牛奶立即呈現出淺藍色。

小明爸爸又從衣袋裏拿出一杯牛奶,也滴進幾滴,這回潔白的牛奶一點兒也沒有改變顏色。

“這是怎麼回事?”店裏的顧客紛紛不解地問。

小明爸爸一板一眼地說:“這一小瓶是碘酒,這瓶牛奶是我從牛奶場買來的純淨的牛奶。一般說來,牛奶遇到碘並不改變顏色,所以我帶來的這瓶牛奶,滴上碘酒仍是乳白色的;隻有澱粉遇到碘才會變藍,而淘米水中就含有澱粉,老板的牛奶一滴上碘酒就變色了,說明裏麵確實摻進了淘米水。”

最後小明爸爸又諷刺地對老板說:“澱粉遇到碘變成藍色,這是每個中學生都知道的常識,別再騙人了。”

在鐵的事實麵前,牛奶店老板像泄了氣的皮球,耷拉下了腦袋。

從此,這家牛奶店生意蕭條,門可羅雀,很快關門倒閉了。失而複得的鹽暑假裏的一天,小明做完功課,準備燒午飯,沒想到,剛在電飯煲裏淘完米,準備到碗櫥裏拿鹽,卻碰翻了鹽罐。

“撲通”一聲,鹽罐整個掉進了碗櫃底下的清水盆去了。

小明慌了,心想:糟了,鹽罐雖沒有摔碎,可是好些鹽撒到水裏去了,鹽一到水裏就不見了,這可怎麼辦呀!

小明急得差一點哭了起來。

正在這時,小明爸爸回來了。

他聽完小明的話,再看著鹽罐子,忙說:“沒關係,沒關係,爸爸讓鹽再回來。”

說完這話,爸爸開始忙了起來。

他先把鹽罐裏的水倒進盆裏,放在一邊。然後,把盆裏的水倒進鍋裏,再把爐火燒得旺旺的,使鍋裏的水不停地翻騰、冒氣……漸漸地,鍋裏的水越來越少。後來,鍋裏的水全幹了,鍋底白花花的一層。

這時,爸爸喊小明:“小明,你看鍋裏有什麼?”

小明一看,就喊了起來:“啊,鹽又回來了!”

小明爸爸看著小明,告訴他:“剛才,鹽是溶化了,根本就沒有跑掉。現在,把鹽水燒幹,水變成蒸汽跑光了,就隻剩下鹽了。”

小明爸爸還告訴小明:“一百斤海水裏,就有二三斤鹽。海水曬幹,就得到鹽了。不光是海水,有的井水、湖水裏也有鹽,還有的鹽就像石頭、沙子那樣,埋在地下哩。”聽完爸爸的話,小明激動地說:“鹽裏麵真有學問啊!”

又過了幾天,小明爸爸要帶小明回鄉下看爺爺。臨走時,小明爸爸告訴小明,他回去主要是看看爺爺蓋的新房子。

小明非常高興。到了爺爺那兒,隻見新房子外麵是紅色的磚,裏麵是白色的牆,小明爭著要住進新房。

小明的爸爸見狀,忙說:“先不要急著住新房,要先把房子烤一烤。”

於是,小明幫著爸爸在新房裏生上了火。小明特別著急,隔一會兒就要跑去看看,他問爸爸:“新抹的牆烤幾天才幹呀?”

爸爸笑眯眯地看著他,沒有回答他的問題。

第二天,小明又去看新房,他發現房間裏的白牆上有許多水珠。昨天牆上還沒有水珠,怎麼烤了一天反而烤出水珠來了呢?小明更加迷惑不解。

他把這個問題告訴了爸爸。爸爸看著他,向他解釋道:“孩子,把火爐放在新房中,不是為了把牆烤幹。”

小明問:“那是為了什麼呢?”

爸爸說:“牆是用石膏抹的,煤爐燃燒可產生許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膏碰在一起就會變得像石頭那樣硬,同時產生出水來,所以牆上就有了水珠。”

小明聽完爸爸的話點點頭,說:“我知道了,烤火是為了使牆更加堅硬。”

爸爸讚許地點點頭,連說:“對,對。”

小明又問爸爸:“您曾告訴我,空氣中也有二氧化碳,為什麼還要用火烤呢?”

爸爸笑著說:“我們大家不是都要早點住進新房子嗎?火爐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氣中的多,這樣牆可以早些堅硬呀!”小明補充道:“如果不用火烤,牆硬的慢,牆也會總是濕漉漉的,對嗎?”

小明爸爸點了點頭,鼓勵小明好好學習化學,爭取掌握更多的知識。

爸爸的“魔術”

小剛的爸爸是位化學教師,他為了提高小剛對化學的興趣,這一天對小剛說,他要變個魔術給他看。

小剛一聽說爸爸要變魔術,便高興地來到了爸爸的實驗室。

一走進爸爸的實驗室,小剛便被裏麵的玻璃瓶和儀器搞得眼花繚亂,連聲問爸爸,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爸爸一一告訴他。

爸爸說:“魔術現在開始。”

隻見他拿出兩隻玻璃杯和一根玻璃管,又說:“小剛你看,這隻杯子裏盛了半杯清水,我要叫它變成‘牛奶’,我拿一根玻璃管向水裏吹氣泡,你看,清水變成了牛奶,我還要把它還原為清水”。

於是,小剛的爸爸一使勁,向玻璃管裏吹了口氣泡,“牛奶”瞬間變成了清水。

“噢,爸爸,這種魔術我也會做!”小剛迫不及待地說。

小剛拿過2號杯子,見杯子裏也放了半杯清水,他鼓足勁向杯子裏吹了口氣,可是,無論他怎樣吹,清水都“無動於衷”。

這是為什麼呢?小剛感到迷惑不解。

看著小剛的樣子,爸爸笑了,解釋道:“這1號和2號玻璃杯裏,看起來都是清水,其實不然。1號杯盛的是清石灰水,又稱氫氧化鈣溶液。向水裏吹氣泡,人呼出的氣裏含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起作用,就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沉澱。因為氣泡的鼓動,一時沒有沉澱下去,成了二種乳白色的懸濁液體,像牛奶一樣,實際上並不是牛奶,而2號杯子裏,我故意盛了半杯自來水,這樣,無論你怎樣吹也不會變成‘牛奶’。”

頓了頓,小剛爸爸又說:“繼續向碳酸鈣的懸濁液體吹氣泡,怎麼又變清了呢?原來,這是由於碳酸鈣的沉澱變成了碳酸氫鈣的緣故。碳酸氫鈣能溶於水,所以杯裏的液體又變清了。”

“真有趣!”小剛高興地說。

從此以後,小剛迷上了化學。

饅頭裏的學問小剛到街上買了1公斤饅頭,準備晚上和爸爸、媽媽一起吃。

到家後,他切開了一個饅頭,發現饅頭裏麵有許許多多的小洞洞,像一間間小房子,小剛感到迷惑不解。

見爸爸下班回來了,他便跑過去,吵著問爸爸這是為什麼?

爸爸看了看,說:“別看饅頭小,蒸起來可有學問啦。”於是,他便講起了蒸饅頭的經過。

“首先,得在麵粉裏放些水,再加上酵母和鹽,和勻後蓋起來,讓它發酵。

“酵母遇到潮濕的麵團,迅速繁殖,它們把麵粉裏的溶粉分解成葡萄糖和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都想從麵團裏跑出來,可是黏韌的麵團把它們阻攔住了,慢慢地二氧化碳氣體越來越多,把麵團頂了起來,於是,麵團就發胖脹大了。

“等麵團發酵好了,做成一個個饅頭,上蒸籠去蒸。饅頭裏的二氧化碳氣體,受熱後膨脹起來,最後從麵團裏跑出來,饅頭裏留下了無數的小洞洞,饅頭蒸熟了,也就變得又大又鬆了。”

最後,爸爸告訴小剛,饅頭裏的小洞洞,都是二氧化碳居住過的“小房子”。

小剛爸爸的“表演”

春節晚上,小剛纏著爸爸給他表演一個魔術。

爸爸想了半天,答應給小剛表演個小魔術,叫“水點蠟燭”。

隻見爸爸左手拿著蠟燭,右手拿著一隻玻璃杯,裏麵盛滿了清水。他把這些東西放在表演台上,說:“我現在用水點蠟燭。”

隻見他神秘地從衣袋裏拿出一個小玻璃棒,在水杯裏沾了一沾,滴在燭芯上,立刻,蠟燭被點燃了。

“好!”小剛為爸爸鼓掌。

鼓完掌,小剛問爸爸:“您能告訴我這裏麵的秘密嗎?”

爸爸說:“好。”於是向小剛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你仔細看看,燭台上放的是一支曾經點過火而熄滅的蠟燭,我在焦黑的燭芯上,放了幾粒很微小的鈉粒,然後我又用玻璃棒沾了些清水,接觸到燭芯上,鈉遇到了水,立刻發火,因而就會把蠟燭點著。鈉是一種活潑的金屬,呈銀白色的金屬光澤,軟硬程度與蠟相仿,常貯在有煤油的瓶中,因為它遇到空氣就氧化。遇到了水,便產生氫氣,這時化學變化所發生的熱度,就足夠使氫氣著火燃燒,因而能把燭芯點著。”

聽完爸爸的解釋,小剛對神秘莫測的化學更加感興趣了。爸爸的“空白信”

爸爸到外地出差了,要一個多月時間。臨走時,小剛告訴爸爸,多給他來信。

爸爸笑著點了點頭。

一個星期後,小剛果真收到了爸爸的一封信,他急忙拆開一看,竟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信裏裝著一張空白的紙。

這是怎麼回事?小剛迷惑不解。

沉思片刻,他拿著信找媽媽。媽媽看了看,對小剛說:“傻孩子,這是你爸爸運用化學魔術,給你發的密寫信,信背麵有說明文字,大概是你粗心沒看到。”

小剛拿起信,果真見信背麵有一段文字:小剛,你先用棉球蘸些稀釋的氨水,塗抹白紙正麵的上段,然後再用氯化汞溶液塗抹下段,便會看出全文。

小剛不由得高興地跳了起來,又是說,又是笑,按照爸爸信中所講的準備去了。

他拈個棉球蘸了些稀氨水,就在白信紙的上段塗抹了一遍,白紙上隨即出現了幾行鮮紅色的字句:小剛。近日好嗎?爸爸非常想你,不知你現在化學學的怎樣了?今天我給你寄一封空白信,讓你運用有關化學知識,把字顯示出來……小剛看了這幾行字,高興極了。正高興間,忽然這些鮮紅色的字句在紙上消失了。這時,媽媽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又拈了個棉球,蘸上氯化汞溶液,在白信紙的下段輕輕塗抹一遍,信紙上隨即又現出兩行黃色的字句:小剛,你一定要把化學學好,不辜負爸爸的希望,將來當個化學家。

小剛讀完爸爸的信,立即把信交給媽媽,又去讀有關化學方麵的書了。

1+1≠2

星期天,小明做完作業,感到有點累,便找到爸爸,叫他講授一些化學知識。

爸爸想了想,便問小明:“1+1是不是就等於2呢?”

小明點了點頭。

爸爸搖了搖頭,道:“在化學裏,有時1+1並不等於2。”

他取來酒精和水,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先用量筒準確地量取了100毫升純酒精,把酒精倒入一個大量筒裏。

然後,他又量取了100毫升水,也倒入大量筒裏,用玻璃棒攪拌,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

稍等一會兒,小明從大量筒的刻度上讀出混合液的總體積,發現它並不是未混合前酒精和水的體積之和———200毫升,而是少了一些,也就是說,混合以後,總體積縮小了。

小明不解地問爸爸,爸爸笑了笑,又給小明做了兩個小試驗。

他把水換成汽油,100毫升的汽油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合以後,總體積也不是200毫升,而是比200毫升稍多一些。

他又取來酒精和丙醇,兩者液體混合後,前後體積竟又一樣了。

做完這三個不同的試驗後,小明爸爸告訴小明說:“為什麼兩種液體混合,總體積會出現三種不同的情況呢?這主要從液體分子之間的引力大小來考慮。“甲、乙兩種液體未混合前,甲液體分子間要互相吸引,分子間的引力使分子靠近,其中一部分分子甚至可以三三兩兩地結合成比較大的分子,乙液體的情況也是這樣的。當甲、乙兩種液體混合起來形成溶液時,由於兩種分子混雜在一起,互相接觸,使甲種分子之間和乙種分子之間的引力減小,大分子也會分開成為單個分子。這樣,體積就變大了。如果兩種溶液混合以後,甲種分子和乙種分子會互相吸引,如引力足夠大,甲乙兩種分子也能結合成新的、比較大的分子。這種趨勢又會使體積變小。

“兩種液體混合後,總體積是增大還是縮小,要看上麵哪種趨勢占優勢。如果甲、乙分子間的引力大於甲———甲或乙———乙分子間的吸引力,混合後的總體積就會縮小。例如上麵說的酒精和水混合,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間的吸引力比較強烈,結合成水———酒精大分子的趨向較大,所以混合後總體積縮小了。如果甲、乙兩種分子間的吸引力不大,總體積就會增大,酒精和汽油混合後就是這樣。至於酒精和丙醇混合,酒精分子和丙醇分子結構極為相似,兩種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也和酒精分子之間、丙醇分子之間的吸引力差不多,所以混合後的總體積也基本上不變。”

聽完爸爸的一番解釋,小明連說:“今天我又增長化學知識了。”

聽爸爸講“秘密”

一天,小明爸爸在實驗室裏做實驗。

他在一個100毫升的燒杯中,盛了30毫升20℃的水,用小量筒量了10毫升20℃的濃硫酸,慢慢地倒入水裏,同時不停地攪拌。

正在這時,小明進來了,他無意中用手摸了一下燒杯的外壁,感覺燒杯外壁很燙。

咦!硫酸倒進水裏,為什麼溫度升高了?聰明好學的小明,纏著爸爸,要他講講這其中的“秘密”。

爸爸撫摸著小明的頭,認真地說:“20℃的硫酸倒進20℃的水裏,也沒有加熱,為什麼溫度升高了?這是因為,濃硫酸溶解進水裏變成稀硫酸時,要放出大量的熱,正是這部分熱量,使溶液的溫度升高了。”

小明爸爸又告訴小明:“濃硫酸和水混合的操作步驟,有一點特別的地方,就是一定要把濃硫酸倒進水裏,決不允許把水往硫酸裏倒。這是由於濃硫酸的比重比水大得多,如果把水倒進硫酸裏,水就浮在上麵,濃硫酸和水發生溶解反應時放出的大量的熱,會使水沸騰起來,帶著硫酸液滴四處飛濺,濺到皮膚上、衣服上,容易發生危險。反過來,把硫酸慢慢地倒進水裏,硫酸比水重,逐漸沉到下層,由於攪拌,分散到溶液的各部分,和水發生溶解反應放出的熱量,也均勻地分配到整個溶液。這樣,溶液的溫度是慢慢上升的,不會使水沸騰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