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畫家解讀自己(1 / 3)

參蘇宰西

蘇宰北的人生,最令人難忘的是他運用自己的天賦和勤奮改變命運的故事。他的回憶錄恰好是解讀自己、把握機遇、不息追求畫家藝術學養和創作實踐的階梯性的境界,也就格外有意義。

我曾經讀過克塞諾封為哲學家蘇格拉底撰寫的《回憶錄》,那是公元前四世紀的著作,可以說是最早出現“回憶錄”字樣了,同時期的中國思聖孔子的《論語》,實際是他弟子為他寫的回憶錄。這是中外回憶錄的兩盞永不熄滅的星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步入文學生涯之前,曾給兄長寫過一封信,他認為:“人是一個謎,需要解開它,如果你一輩子都在解這個謎,那你就別說浪費了時間,我在研究這個謎,因為我想成為一個人。”回憶錄實際上是作者對自己或者別人人生的解讀,是在解讀人生之謎。過去有人把回憶錄稱為“歲月的錄像”,但不全麵,應該說是歲月的錄像和人生的解讀。

蘇宰北的人生之謎是什麼?讀了他的回憶錄就明白了。他的一生是真善美的交響曲,美是主旋律。自從他在高中階段結識年輕的美學家高爾泰,就酷愛古今中外的美學論著。麵對生活,他開始觀察美,體驗美,思考美,讚頌美。相得益彰。

政治的變革困擾著年輕人,使他承受著無形的壓力而從時代的岩縫中生根發芽。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非常時期,一大批國家的精英被打成所謂“右派”,而且一個“右派”要株連整個家族,甚至上級和部下。蘇宰北報考美院走專業藝術道路的美夢被打碎了,報考大學深造的大門被關閉了。因為他是“右派”的兒子,所以很難逃出被歧視的圈子,被迫走向一條曲折、艱難、漫長的自學之路。在政治運動的風雲中也難免會受到打擊,連他學研美術理論和實踐創作體驗性的數百篇日記也被沒收和審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堅持了自己的誌向,在邊遠山區擔任代課教師的業餘時間,他不懈奮鬥,終於創作出工筆畫《棗園豐收》。他的處女作立即受到畫壇伯樂的重視,在著名畫家陳伯希、曉崗的舉薦下,得以在省美展同讀者見麵。猶如一朵豔麗的野玫瑰,在岩石中綻開。這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創作亮點。

生活的拮據在逼迫著年輕人,使他在饑餓的威脅下經受著生命力的考驗。蘇宰北在蘭州二中高中畢業,高考受阻後,便被錄用在市區房管所當業務員。如果他順從形勢的話,那就可以叛離初衷,過個平淡的日子,娶老婆,生兒育女,建立小家庭。但,他有當畫家的誌向,而且決意為此奮鬥一生。居然自己打破鐵飯碗,回家鄉自謀職業。這條路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他不可能預知。找對象難,供養子女難,養家糊口難,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為生計四處奔波。他當過小工,當過畫工,為農家畫嫁妝櫃、油漆棺木,用汗水換取糧食。在“文革”初期,做山區代課教師的權利被剝奪了,為了供給老母和妻兒的生活費,遂當了臨時工,勉強度日。後來進入陶瓷廠從事瓷繪工作,在縣上籌辦展覽的偶然機會中,被主管領導看重並相助得以恢複教師職業,到縣中任美術教員,繼到國防廠子從事工會美工。妻子相繼開了書店、雜貨鋪,照顧四個兒女,生活盡管仍然困難,卻相對穩定。

畫家的理想在鼓舞著年輕人,使他衝開重重阻力而靠頑強的毅力走出了繪畫人生路。長期以來,蘇宰北在窮困潦倒的為家計奔波的人生道路上,從未冷落自己的理想。他鑽研藝術理論,刻苦繪畫創作,幾十年如一日,跟生命極限挑戰。當他的畫作被靖遠和蘭州同行公認時,他不再孤軍奮戰了。甘肅畫壇名家關注他,眾多畫友接近他,繪畫愛好者崇拜他。他的豪爽自信、熱情奔放、頑強拚搏的性格,贏得他的同行和學生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