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行為是神力的截然相反的表現,語言是一中行動,行動也是一種語言。——愛默生
所謂語調,是指說話時句子中間高低、快慢、輕重、停頓等的變化。不同的感情可以在語調的變化中表現出來。
(1)重音。
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重音就好像人的食指,指示著節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詞。同樣一句話,重音不同,所強調的意思就不同。
(2)聲調。
像音樂裏音調的高低是音樂的生命那樣,說話沒有聲調,又怎能感染人呢?不同的聲調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例如,“天啊!這是什麼世道啊……”“啊!放火的人竟然是他!”“啊!啊!我一定遵命。”“啊!終於盼來這一天了!”“啊!那麼說,你真的答應了。”這幾句話中的“啊”字所表現的感情是有差別的。
(3)速度。
一般講話,往往用平均語速,這樣顯得從容不迫,富於表情,易於使人領會。情感越複雜,語速越千變萬化。動作急速,心情緊迫,或者語氣帶有命令式,或者為了加強語勢,往往語速要快。語速還與聽話者有關。對文化水平低的人,對老人和孩子,講話的速度要放慢一些。
(4)停頓。
一般規律是:一句話說完要有較小的停頓,一個意思說完要有較大的停頓。有時候,要說的意思比較複雜,句子較長,不能一口氣說出來,中間應該按照句子的成分作短暫的停頓。或者為了強調某一個特殊的意思,也要在句中有停頓。說話時停頓處理得好,可以有效地控製語速,使話語變得流暢而有節奏,從而更好地表情達意。
所謂語態,是指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
(1)表情。
在表情中,最重要的是眼神。無論是說還是聽,都應當適度地看著對方的眼睛和麵部。還要善於用眼神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
請看下麵的片段:在小說《老殘遊記》裏,有一段描述說書藝人白妞出場時的眼神,是這樣寫的:“……她將鼓棰子輕輕地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裏的人都覺得她看見自己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靜悄悄得多呢,邊根針掉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這一眼,就是即將演唱的信號,就是無聲的問候和命令,比高叫一聲“請大家安靜”更起作用。
(2)動作。
至於用動作來輔助語言表達思想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是隨談話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感情的變化而變化。
禦人有道:表情和動作都可以歸結為肢體語言,都能代表一定的含義,引起對方的相應的反應。用的好,就是大方得體,就如同菜肴中的調料;用的不好,就是不合適宜,也可能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