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名詞(1)(2 / 3)

邊際替代率衡量的是,從無差異曲線上的一點轉移到另一點時,為保持滿足程度不變,兩種商品之間的替代比例。邊際替代率是一個點概念,即其在無差異曲線上的各點取值不同。在無差異曲線上任一點的邊際替代率等於該點上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

邊際替代率取值為負,是因為要保證效用水平的不變,在增加一種商品X消費數量的同時,必須減少對另一種商品Y的消費數量。隨著對X消費數量的不斷增加,由於該商品所能帶來的邊際效用不斷減少,增加一單位的X商品所能替代的Y商品的數量不斷減少。也即消費者為了得到一個單位的X所願意放棄的商品Y的數量不斷減少。這也就是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   可以看出,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的存在是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所致。這實質上也是典型的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的根本原因。

然而需要說明的是,隨著商品性質的改變或者消費者偏好的特殊性,無差異曲線也不一定就凸向原點。

“稀缺”是指什麼?

“稀缺”二字,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含義:一個是稀有的,另一個是緊缺的。在經濟學裏,稀缺被用來描述資源的有限可獲得性,是相對於人們無窮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資源是有限的,相對於欲望的無限性,資源的有限性引起了競爭與合作。競爭就是爭奪對稀缺資源的控製,競爭是社會配置資源,即決定誰得到多少稀缺資源的方式。所謂合作就是與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資源、共同工作,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通過合作的形式是為了以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合作是解決資源稀缺性的一種途徑。

資源的稀缺性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問題,經濟學產生於稀缺性的存在,因為資源稀缺,才需要經濟學研究如何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資源,使人類的福利達到最大化。一個物品可以成為商品出售,首先是因為它是稀缺的,並不是因為人們的需求,例如陽光和空氣,人人都需要,但因為太多了,所以不會成為商品。但是淡水資源卻越來越少,所以淡水的價格從原來的免費供應,到現在也開始漲價。當一個商品變的稀缺的時候,它就開始變貴了。黃金因為屬於稀有金屬,所以價格才高。

什麼是“邊際成本”?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 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可能會增加。還是這個例子,生產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盡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

“邊際收益”是指什麼?

邊際收益是指出售額外一單位產品所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邊際收益等於價格。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邊際收益低於價格。原因是:為銷售所追加的這一單位產品,所有在此單位以前出售的產品的價格都必須有所降低。在非完全競爭(壟斷競爭)條件下,廠商的銷售量同價格成反比。如果需求彈性大於1,即售量的增加的百分比,快於價格降低的百分比,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而增加,盡管不是同比例增加,平均收益下降,邊際收益為零;如果需求彈性小於1,這時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而減少,平均收益更快下降,邊際收益為負數。

什麼是“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者增加一個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新增效用,也就是總效用的增量。在經濟學中,效用是指商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例如,吃一個麵包得到物質上的滿足,或看一場電影得到的精神滿足。效用完全是消費者的主觀感覺,取決於個人的偏好,沒有什麼客觀標準。

19世紀70年代初,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的萬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提出了,並由奧地利的龐巴維克和維塞爾加以發展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價值理論之一——邊際效用價值論。其特點是以主觀心理解釋價值形成過程,認為商品的價值是人對物品效用的感覺和評價;效用隨著人們消費的某種商品的不斷增加而遞減;邊際效用就是某物品一係列遞減的效用中最後一個單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尺度。它還提出了市場價格論,認為市場價格是在競爭條件下,買賣雙方對物品的主觀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