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正激勵”與“負激勵”?
所謂正激勵就是對個體的符合組織目標的期望行為進行獎勵,以使這種行為更多地出現,提高個體的積極性,主要表現為對員工的獎勵和表揚等。
負激勵是指當組織成員的行為不符合組織目標或社會需要時,組織將給予懲罰或批評,使之減弱和消退,從而來抑製這種行為。負激勵的具體表現主要為:警告、紀律處分、經濟處罰、降級、降薪、淘汰等。
正激勵和負激勵作為兩種相輔相成的激勵類型,它們是從不同的側麵對人的行為起強化作用。正激勵是主動性的激勵,負激勵是被動性的激勵。正激勵與負激勵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為這兩種方式的激勵效果不僅會直接作用於個人,而且會間接地影響周圍的個體與群體。通過樹立正麵的榜樣和反麵的典型,扶正祛邪,形成一種良好的風範,就會產生無形的正麵行為規範,能夠使整個群體的行為導向更積極,更富有生氣,最終使企業管理盡善盡美。
何謂“產業”?
產業是社會分工現象,它作為經濟單位,介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是屬於中觀經濟的範疇。它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又是同類企業的集合。但是由於產業的內容十分複雜,至今尚無統一的嚴謹的定義。因此,對產業含義進一步給以質和量的規定是有必要的。
首先,產業是曆史範疇,是伴隨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深化而產生和不斷擴展的。從社會分工來說,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現象。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基礎上發生的。
其次,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由於社會分工的主導形式轉換和不斷地向深層發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層次的產業範疇。
再次,產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產業和產業之間存在著極其複雜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聯係,形成自變與應變之間的函數運動,使全部產業成為一個有機的係統。一個產業的存在,會成為其它產業出現和發展的條件,一個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引起其他產業的變化。
什麼是“公共產品”?
根據公共經濟學理論,社會產品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按照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的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或勞務是這樣的產品或勞務,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或勞務的減少。而且公共產品或勞務具有與私人產品或勞務顯著不同的三個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凡是可以由個別消費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敵對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產品就是私人產品。介於二者之間的產品稱為準公共產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私人產品可以被分割成許多可以買賣的單位,誰付款,誰受益。公共產品是不可分割的。國防、外交、治安等最為典型。
受益的非排它性:私人產品隻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費,誰付款誰受益。然而,任何人消費公共產品不排除他人消費(從技術加以排除幾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白搭車”現象。
消費的非競爭性:1.邊際生產成本為零:在現有的公共產品供給水平上,新增消費者不需增加供給成本,如燈塔等;2.邊際擁擠成本為零:任何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同時享用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個人無法調節其消費數量和質量。
“絕對優勢”是指什麼?
按照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原理,當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使用一種生產要素——勞動時,如果剛好一個國家在一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低,另一國家在另一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高,則兩國分別在其勞動生產率高的商品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兩國按各自的絕對優勢進行專業生產分工並參與貿易,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種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分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何謂“非對稱的信息”?
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這樣一種狀況,即市場交易或者簽訂契約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的信息。比如說藥品的銷售者通常會比消費者更加了解其療效;勞動力市場上,工人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能力;醫療保險市場上,投保人通常比保險公司更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等。表麵上看,我們會認為這種情況必然會使得交易的某一方吃虧。但市場上的人都是理性的,他如果知道自己處於不利的地位,必然會進行防範,因此實際上的結果卻要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