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激勵貫穿於企業員工工作的全過程,包括對員工個人需要的了解、個性的把握、行為過程的控製和行為結果的評價等。因此,激勵工作需要耐心。赫茲伯格說,如何激勵員工:鍥而不舍。
4.信息溝通貫穿於激勵工作的始末,從對激勵製度的宣傳、企業員工個人的了解,到對員工行為過程的控製和對員工行為結果的評價等,都依賴於一定的信息溝通。企業組織中信息溝通是否通暢,是否及時、準確、全麵,直接影響著激勵製度的運用效果和激勵工作的成本。
5.激勵的最終目的是在實現組織預期目標的同時,也能讓組織成員實現其個人目標,即達到組織目標和員工個人目標在客觀上的統一。
“組織同化”是指什麼?
組織同化是把新成員帶入組織的一個係統的過程。它包括對新成員在人生觀、價值觀、工作態度、合乎規範的行為方式、工作關係、特定的工作機能等方麵的教育,使他們成為符合組織風格和習慣的成員,從而具有一個合格的成員身份。關於各種處罰製度,要在事前向員工交待清楚,即對他們進行負強化。若違反行為規範和達不到要求的行為實際發生了,在給予適當的處罰的同時,還要加強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當事人對行為規範的認識和行為能力,即再一次的組織同化。所以,組織同化實質上是組織成員不斷學習的過程,對組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產業內貿易”?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針對國與國、勞動生產率差別較大的和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實踐中又出現了一種和傳統貿易理論的結論相悖的新現象,即國際貿易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而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又出現了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國際經濟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
從產品內容上看,可以把國際貿易分成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國家進口和出口的產品屬於不同的產業部門,比如出口初級產品,進口製成品,這種國際貿易稱為產業間貿易;另外一種被稱為產業內貿易,也就是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型的製成品,因此這種貿易通常也被稱為雙向貿易或重疊貿易。
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中,將產品分為類、章、組、分組和基本項目五個層次,每個層次中用數字編碼來表示。我們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產品,指的是至少前三個層次分類編碼相同的產品。
何謂“產業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亦稱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某國或某一地區的某個特定產業相對於他國或地區同一產業在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麵所體現的競爭能力。競爭力實質上是一個比較的概念,因此,產業競爭力內涵涉及兩個基本方麵的問題:一個是比較的內容,一個是比較的範圍。具體來說:產業競爭力比較的內容就是產業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最終體現於產品、企業及產業的市場實現能力。因此,產業競爭力的實質是產業的比較生產力。所謂比較生產力,是指企業或產業能夠以比其他競爭對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續生產出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產品,並由此獲得滿意的經濟收益的綜合能力。產業競爭力比較的範圍是國家或地區,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區域的概念。因此,產業競爭力分析應突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包括產業集聚、產業轉移、區位優勢等。
什麼是“產業布局”?
產業布局是指產業在一國或一地區範圍內的空間分布和組合的經濟現象。
產業布局在靜態上看是指形成產業的各部門、各要素、各鏈環在空間上的分布態勢和地域上的組合;在動態上,產業布局則表現為各種資源、各生產要素甚至各產業和各企業為選擇最佳區位而形成的在空間地域上的流動、轉移或重新組合的配置與再配置過程。
產業布局內容有三部分:產業布局層次(全國性產業布局和地區性產業布局); 產業布局機製(產業布局的市場機製,產業布局的計劃機製); 區域產業結構(產業構成和各個產業之間的聯係,各個產業構成的比例關係的總和)。
產業布局的特點:各個產業由於自身的技術經濟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現出不同特征;各地區根據自身條件,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形成不同的產業結構。
“供給曲線”是指?
供給曲線表明了價格與產量的相結合,即在某種價格水平時整個社會的廠商所願意供給的產品總量。所有廠商所願意供給的產品總量取決於它們在提供這些產品時所得到的價格,以及它們在生產這些產品時所必須支付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費用。
總供給曲線反映了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狀態。
什麼是“需求曲線”?
需求曲線是顯示價格與需求量關係的曲線,是指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買主願意購買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線。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觀測的。需求曲線可以以任何形狀出現,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線隻可以是向右下傾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