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是體現一定經濟關係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特殊形式,是債權人貸出貸幣,債務人按期償還並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動。(通過轉讓資金使用權獲取收益)。信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信貸是指以銀行為中介、以存貸為主體的信用活動的總稱,包括存款、貸款和結算業務。狹義的信貸通常指銀行的貸款,即以銀行為主體的貨幣資金發放行為。
什麼是“淨損失”?
淨損失是由於壟斷、關稅、配額、稅收或其他扭曲所引起的實際收入的損失,或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損失。例如,當壟斷企業抬高價格時,消費者滿足方麵的損失大於壟斷企業收益方麵的收獲,其差額即壟斷引起的社會淨損失。
“貨幣貶值”是什麼意思?
貨幣貶值,指該單位貨幣的價值下降,即單位貨幣價格下降。可以從幾個角度解釋貨幣貶值。
從國內角度看,貨幣貶值在金屬貨幣製度下是指減少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屬量,降低其對金屬的比價,以降低本國貨幣價值的措施;貨幣貶值在現代紙幣製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超過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即貨幣膨脹時,紙幣價值下降。
從國際角度看,貨幣價值表示為與外國貨幣的兌換能力,它具體反映在彙率的變動上,這時貨幣貶值就是指一單位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能力的降低,而本國貨幣對外彙價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兌換300元人民幣,今年兌換400元人民幣,則人民幣貶值了。
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通貨膨脹”是怎麼回事?
通貨膨脹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隻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隻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麵、持續上漲的物價上漲的現象。
何謂“彙率”?
彙率亦稱“外彙行市或彙價”,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杆。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彙率。
例如,一件價值100元人民幣的商品,如果美元對人民幣彙率為8.25,則這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彙率漲到8.50,也就是說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用更少的美元可買此商品,這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1.76美元。所以該商品在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會變低。商品的價格降低,競爭力變高,便宜好賣。反之,如果美元彙率跌到8.00,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則這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5美元,買的就少了。
什麼是“存款準備金”?
存款準備金就是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法律的規定,要求各商業銀行按一定的比例將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銀行開設的準備金賬戶,對商業銀行利用存款發放貸款的行為進行控製。商業銀行繳存準備金的比例,就是準備金率。
實行存款準備金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商業銀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銀行存款時,能有相當充足的清償能力。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存款準備金製度還成為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進行控製的一種製度。中央銀行控製的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的多少和準備率的高低影響著銀行的信貸規模。這個製度規定,商業銀行不能將吸收的存款全部貸放出去,必須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銀行,或以庫存現金形式自己保持。準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重,稱為準備率。
為何人人都愛“藍籌股”?
藍籌股是指具有穩定的盈餘記錄,能定期分派較優厚的股息,被公認為業績優良的公司的普通股票,又稱為"績優股"。
在海外股票市場上,投資者把那些在其所屬行業內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票稱為藍籌股。“藍籌”一詞源於西方賭場。在西方賭場中,有三種顏色的籌碼、其中藍色籌碼最為值錢,紅色籌碼次之,白色籌碼最差。投資者把這些行話套用到股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和杜邦化學公司等股票,都屬於“藍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