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機會成本中的機會必須是你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你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你的機會。比如農民隻會種小麥、種蔬菜和養豬,那麼,搞房地產就不是農民的機會。
其次,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才是機會成本,即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例如農民隻能在種小麥、種蔬菜和養豬中選擇一個,三者的收益關係為養豬>種蔬菜>種小麥,則種小麥和種蔬菜的機會成本都是養豬,而養豬的機會成本僅為種蔬菜。
何謂“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是經濟虛擬化的必然產物。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詞語,最為普遍的解釋,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係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
虛擬經濟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間的商務借貸行為。例如某甲急需購買某種貨物,但他本人沒有足夠的資金,而某乙手頭正好有一筆錢閑置未用,於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數額的錢,許諾在一定時期內還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據就是虛擬資本的一種雛形,它通過借款與還款的循環活動而取得增值。這時某乙並未從事實際的經濟活動,隻是通過一種虛擬的經濟活動來賺錢。
你了解“會展經濟”嗎?
會展經濟是一種形象說法,是各種類型交流會、洽談會、展覽會、博覽會的總稱。它是利用一定的地域優勢、經濟特色、資源優勢,由政府或社會團體組織,召集供需雙方按照事先確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專業性的或綜合性的產品布展、宣傳、交易和服務為內容的特色型經濟活動。
會展經濟可分為:“政府推動型”(如德國和新加坡)、“市場主導型”(如法國、瑞士和香港)、“協會推動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政府市場結合型”(如美國)四大模式。
會展經濟不僅本身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帶動交通、旅遊、餐飲、住宿、通信、廣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據專家測算,國際上展覽業的產業帶動係數大約為1∶9,即展覽場館的收入如果是1,相關的產業收入則為9。
會展經濟還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位外國市長這樣評價,“如果在我這個城市開一個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我的頭頂上撒美元。”在國內,迅速崛起的會展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新亮點,並已成為眾多城市的新景觀。成功的會展實例,足以證實會展的“橋梁”作用和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何謂“網絡經濟”?
網絡經濟是指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上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關係。它以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以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網絡產品為主要內容,以高科技為支持,以知識和技術創新為靈魂。從經濟形態上,它是信息經濟或知識經濟的主要形式。我們可以把網絡經濟概括為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之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
網絡經濟是一種高度信用化的經濟形態,在網絡經濟中參與交易的各方是互相不見麵的,交易的商品和服務最多也是以“圖像”的方式虛擬存在,所以網絡經濟對經濟中的信用度要求很高,網絡經濟的實質就是強化的信用經濟。此外,網絡經濟是全天候運行的,很少受時間因素的製約,網絡經濟是全球化的經濟,它是建立在綜合性全球信息網絡的基礎之上的,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以及國界的限製,使經濟活動成為全球化的活動。在物質上是虛擬的,即在互聯網上的經濟活動實際上隻是一套符號體係,它是經濟社會實物經濟在互聯網上的再現,必須與實際經濟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