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原理(1)(1 / 3)

什麼叫“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中最根本的一個假設,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上的。

經濟人假設認為,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都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如收入的限製、時間的限製、價格的限製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既定的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在經濟學家的眼裏,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滿足的理性的人。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麵臨著若幹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你能說說價值規律嗎?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經濟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正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因商品價格雖然時升時降,但商品價格的變動總是以其價值為軸心。另外,從較長時期和全社會來看,商品價格與價值的偏離有正有負,可彼此抵消。因此總體上商品的價格與價值還是相等的。

值得注意的是,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但並不是商品經濟中唯一的經濟規律。商品經濟中有許多經濟規律,價值規律是基本的規律。另外,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同其他任何規律一樣,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何謂雙因素理論?

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是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裏克·赫茨伯格提出來的,又稱雙因素理論。

20世紀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們在美國匹茲堡地區對二百名工程師、會計師進行了調查訪問。結果他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麵的;使職工感到不滿的,都是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係方麵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勵因素,後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係、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隻是消除了不滿意,並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這是那些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從這個意義出發,赫茨伯格認為傳統的激勵假設,如工資刺激、人際關係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等,都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它們能消除不滿意,防止產生問題,但這些傳統的“激勵因素”即使達到最佳程度,也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

根據赫茨伯格的研究發現,經理人應該認識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過它一旦使不滿意中和以後,就不能產生更積極的效果。隻有“激勵因素”才能使人們有更好的工作成績。

期望理論是怎麼回事?

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於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激發的力量來自效價與期望值的乘積,即:激勵的效用=期望值×效價。就是說,推動人們去實現目標的力量,是兩個變量的乘積,如果其中有一個變量為零,激勵的效用就等於零。

效價是企業和團隊的目標達到後,對個人有什麼好處或價值,及其價值大小的主觀估計;期望值是達到企業目標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業目標達到後兌現個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觀估計。這兩種估計在實踐過程中會不斷修正和變化,發生所謂“感情調整”。

比如,我認為我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完成任務後我估計老板肯定會兌現他給我晉升工資的諾言,而增加工資正是我的最大期望,所以,我工作的積極性肯定很高;反之,任何一個變量的變化,就會影響到工作的積極性。

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使這種調整有利於達到最大的激發力量。因此,期望理論是過程型激勵理論。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它的名字來自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