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原理(1)(2 / 3)

“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仆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並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起來。過了許久,仆人們的主人回來了。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也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裏。’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拿出你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把這無用的仆人,丟在外麵黑暗裏。’於是,那個隻有一千銀子的仆人到最後卻什麼都沒有了。”

你知道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嗎?

在一定時間內,其它條件不變下,當開始增加消費量時,邊際效用會增加,即總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積到相當消費量後,隨消費量增加而邊際效用會逐漸減少;若邊際效用仍為正,表示總效用持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漸平緩;消費量累積到飽和,邊際效用遞減至0時,表示總效用不會再累積增加,此時總效用達到最大;若邊際效用減為負,表示總效用亦會逐漸減少。

一般而言,消費者偏好某物而未能獲得,或擁有數量不夠大時,增加消費量則其滿足感大增(邊際效用增加);但擁有數量足夠時,再增加消費量則其滿足感增加幅度逐漸平緩(邊際效用遞減);擁有數量太多時,再增加消費量則反而感覺厭惡(邊際效用減為負且繼續遞減,累積之總效用因此,亦減少)。在正常狀況下,消費者擁有足夠數量而邊際效用遞減後,會將有限資源配置轉移以滿足其它欲望,不至於消費同一商品過量到感覺厭惡。

邊際主義是指什麼?

在經濟學中,邊際主義指由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發展而來的經濟學理論。邊際效用理論是在1870年左右,是由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他們最終使邊際主義廣泛流傳,但是赫爾曼·海因裏希·戈森(HH Gossen)早就指出了交換價值和邊際效用之間的關係。經濟學思想的這次變革被稱作新古典主義革命或邊際革命。

邊際主義的指出了在決策中最重要是邊際,即最後一單位的消費品或是產品。例如,有一輛車可以方便出行,假如它要維修或作為備用車,第二輛車也相當有用,但不如第一輛車有用,第三輛車就更加不如前麵的兩輛車了。給定汽車的價格,沒有人會相信會有人去購買三輛車,因為第三輛車的收益可能低於其價格。

什麼是邊際生產率說?

邊際生產率說是關於利息和工資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理論。德國經濟學家杜能首先提出,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加以發展,為現代庸俗經濟學者廣泛采用。認為當勞動量不變而資本(生產資料)相繼增加時,每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生產的產量或價值依次遞減,即所謂“生產率遞減律”,最後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生產的產量或價值,稱為“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它決定利息的高低;同樣,當資本不變而勞動量相繼增加時,則“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決定勞動者工資的多寡。因而認為資本越多,利息越低;勞動力越多,工資越降。這一理論把生產資料也說成是創造價值的,並把資本主義製度所造成的勞動人民的貧困歸之於“勞動邊際生產率”下降,反映了其局限性。但其為經濟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馬歇爾認為工資取決於什麼?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以供求均衡價格論為基礎,建立起供求均衡工資論,從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麵來說明工資的市場決定機製。

馬歇爾認為,工資是勞動這個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即勞動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均衡的價格。他引入邊際勞動生產力理論和勞動的生產成本理論,用前者來說明勞動的需求價格,用後者來說明勞動的供給價格。從需求方麵看,工資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或勞動的邊際收益產量。廠商願意支付的工資水平,是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從供給方麵看,工資取決於兩個因素:

第一,勞動力的生產成本,即勞動者養活自己和家庭的費用,以及勞動者所需的教育、訓練費用;

第二,勞動的負效用,或閑暇的效用。工資水平的決定被認為是生產要素供給和需求兩種力量作用的結果。

馬歇爾的收入分配理論是當時各種新舊分配理論的大綜合,他將注意力從分配份額的大小轉向稀缺性資源的配置,並把要素投入報酬與要素生產貢獻聯係起來,這在經濟學上是一大貢獻。從一定意義上講,馬歇爾的分配理論莫定了經濟學中工資理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