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原理(5)(2 / 3)

概括來說,斯密定理就是市場規模限製勞動分工假說。它作為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核心,並沒有隨著古典經濟學理論體係的解體而消失,也並沒有隨著凱恩斯主義等形形色色新學派的出現而退出經濟學舞台;相反,包括斯密定理在內的一些古典經濟學理論仍然被現代經濟學家廣泛用來研究現代經濟問題,得出了重要的理論成果,使一些古典經濟學理論發出奪目的理論光彩。

公共選擇理論怎麼說?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由兩個市場組成,一個是經濟市場,另一個是政治市場。

在經濟市場上活動的主體是消費者(需求者)和廠商(供給者);在政治市場上活動的主體是選民、利益集團(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員(供給者)。

在經濟市場上,人們通過貨幣選票來選擇能給其帶來最大滿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場上,人們通過政治選票來選擇能給其帶來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製度。前一類行為是經濟決策,後一類行為是政治決策,個人在社會活動中主要是做出這兩類決策。

該理論進一步認為,在經濟市場和政治市場上活動的是同一個人,沒有理由認為同一個人在兩個不同的市場上會根據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動機進行活動,即在經濟市場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場上則是利他主義的,自覺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一個人在兩種場合受不同的動機支配並追求不同的目標,是不可理解的,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這種政治經濟截然對立的“善惡二元論”是不能成立的。

公共選擇理論試圖把人的行為的兩個方麵重新納入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論模式,用經濟學的方法和基本假設來統一分析人的行為的這兩個方麵,從而拆除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在經濟學和政治學這兩個學科之間豎起的隔牆,創立使二者融為一體的新政治經濟學體係。

何謂絕對成本論?

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

絕對成本論認為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政府也不應當幹涉,那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貿易可使貿易雙方的福利增加。但這裏有個前提,即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每個國家隻有生產自己最具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貿易活動,雙方才能獲利。至今,還有許多國家還把絕對成本論作為製定外貿政策的依據。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實際上是從推導中得出的。亞當?斯密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分工之所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有三個原因:一、分工使勞動專門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練程度;二、分工可以省卻工人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免除因轉換工序或工作而造成的損失;三、分工可以使工人因專門從事某項操作而容易改進工具和發明機器,從而使一個人能夠完成許多人才能做的工作。

亞當?斯密以針的製造為例進行說明。針的製造共有18道工序,在沒有分工的情況下,一名工人每天最多可以製造20枚,但有時可能一枚也造不出來。如果分工生產,則一天可以製造4800枚,勞動生產率可以提高240倍。分工的原則是,人們各自集中生產具有優勢的產品,然後用自己的產品交換其所需要的產品,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各自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