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原理(5)(1 / 3)

帕累托研究發現,社會上的大部分財富被少數人占有了,而且這一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這些人所擁有的財富數量,具有極不平衡的關係。帕累托還發現,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而且也是可以提前預測的。

於是,帕累托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歸納出一個簡單而讓人不可思議的結論:如果社會上20%的人占有社會80%的財富,那麼可以推測,10%的人占有了65%的財富,而5%的人則占有了社會50%的財富。

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讓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結論:一般情況下,我們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絕大部分的努力,都沒有創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沒有直接創造收益和效果。而我們80%的收獲卻僅僅來源於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隻帶來20%的成果。

很明顯,二八法則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即投入與產出、努力與收獲、原因和結果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係。小部分的努力,可以獲得大的收獲;起關鍵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個組織的產出、盈虧和成敗。

世界體係理論研究的是什麼?

世界體係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種有廣泛影響的理論。它創造性地融合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多種學派,揭示了現代化的不可阻擋的全球發展的趨勢。世界體係理論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勒斯坦和霍普金斯等。

沃勒斯坦采取了新的觀察視角,他認為民族國家並不是近代以來社會變遷的基本單位,而是具有結構性經濟聯係和各種內在製度規定性的、一體化的現代世界體係才是考察16世紀以來社會變遷的唯一實體。現代世界體係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基本維度構成的複合體。經濟體是整個世界體係的基本層麵,是政治體和文化體存在、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你能簡述一下古典貿易理論嗎?

關於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與影響,最早是由英國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在勞動價值學說基礎上,從生產成本方麵提出的,其包括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與比較優勢學說(comparative advantage)。這又被人們稱為古典貿易理論。

從本質上講,古典貿易理論是從生產技術差異的角度,來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影響的。隻不過,在古典生產函數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因此,生產技術差異就具體化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生產率差異就是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起因。

三元悖論是說什麼?

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彙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三元悖論原則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論斷。但是,該理論是高度抽象的,隻考慮了極端的情況,即完全的貨幣政策獨立、完全的固定彙率和完全的資本自由流動,並沒有論及中間情況。正如弗蘭克爾指出的,“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為什麼不可以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彙率穩定兩個目標的抉擇中各放棄一半,從而實現一半的彙率穩定和一半的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不能不說是“三元悖論”理論在具體目標選擇問題分析方麵的局限。

“斯密定理”過時了嗎?

斯密定理的具體含義是,隻有當對某一產品或者服務的需求隨著市場範圍的擴大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專業化的生產者才能實際出現和存在。隨著市場範圍的擴大,分工和專業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反過來說,如果市場範圍沒有擴大到一定程度,即需求沒有多到使專業生產者的剩餘產品能夠全部賣掉時,專業生產者不會實際存在。“通過分工促進經濟增長”的論斷即被稱為“斯密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