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隊的全體28名隊員都經過了體檢、心理測試,高原適應性訓練等一係列的嚴格考核,他們將克服高寒、低氧等困難完成建站、考察等任務。
從中山站到冰穹A,近1300公裏的距離,他們經曆了令人頭疼的軟學帶、深不可測的冰裂隙,晝夜兼程用了19天的時間於2009年1月7日北京時間淩晨,駕駛8輛雪地車拖載44部雪橇,將所有建站、科考和後勤物資,運抵冰穹A最高點昆侖站建站站址。到達冰穹A後,內陸冰蓋考察隊立即投入到昆侖站建設之中,克服內陸冰蓋高寒缺氧與強紫外輻射環境下的凍傷、高原反應、體能下降等嚴峻考驗,憑著國內反複組裝練就的過硬技術,成功解決冰蓋高原軟雪基礎和極端低溫施工難題,於2009年1月27日按照設計要求完成了昆侖站主體建築工程施工,奪回了考察前期的損失時間,圓滿完成了建站任務,同時將一座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中華鼎“天鼎”放置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南緯88度22分,東經77度21分,高程4093米)。
除了昆侖站的建設,中山站的能力建設也是本次考察隊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南極素有“風極、寒極”之稱,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蓋房子,工程能不能按時完成全得看天氣。而在中山站度夏施工期間,中鐵建的考察隊員們接連遇到了多個風雪天氣,可他們沒有停下來。麵對超乎想像的困難,頂風冒雪,頑強拚搏,尤其是最後的打灰工作階段,每天連續工作10幾個小時。累了,回來就倒在床上和衣而眠,換班的時候,揉揉眼睛就衝出去了。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中山站改造建設施工工程量的60%以上,達到了預期度夏完成主體建築鋼結構安裝和綜合樓外部圍護板安裝的工程量的計劃安排,實現了越冬進行綜合樓內裝飾施工的預期目標,為越冬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一支專業的施工隊伍為極地科考事業帶來的是長城、中山站的基礎設施、後勤保障能力和環境保護上迅速接近極地考察強國的水平。
隨著我國首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建設成功,中國在被稱之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留下了國人在那裏的永久印記。回顧我國南極科考史,從喬治王島的長城站到拉斯曼丘陵地區的中山站再到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的昆侖站,25年來,中國在極地事業上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使南極冰蓋核心區域也飄揚起鮮豔的五星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