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第二十五次南極考察(1 / 2)

2008年10月20日,承擔著建設中國首個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任務的中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從上海啟航前往南極中山站。

40多名船員在船長王建中的帶領下一路上精心嗬護和駕駛著“雪龍”號來保障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一路上,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比計劃提前2天到達南緯68度52分10秒,南極中山站以北57公裏外的普裏茲灣固定海冰外緣。就在這裏,一道天然屏障橫在了“雪龍”號的前方,這道屏障讓“雪龍”號遭遇了我國南極科考以來最嚴重的“阻撓”。複雜的海冰讓“雪龍”號舉步維艱,最艱難的時候一天僅僅前進了60米的距離。

2008年中山站地區降雪量大大超過往年,僅11月份降雪天數多達23天,高出曆年一倍以上。連日來,大風降雪天氣交替出現,幾場強降雪後,接岸海冰覆蓋了厚達70厘米的積雪,厚厚的雪就像一床棉被一樣“保護”著海冰,這不僅增加了“雪龍”號破冰的難度,還為判斷海冰狀況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持續惡劣的天氣使得直升機吊運作業無法開展,卸貨工作一度滯後了21天。

為了盡早抵達中山站,船長王建中就把駕駛台當成了自己的宿舍,在“雪龍”號破冰最艱難的階段,他幾乎全天守在駕駛台,拿著望遠鏡緊緊地盯著海冰,親自掌舵駕駛“雪龍”號破冰。這期間,如何保證“雪龍”號保持最大的動力衝破海冰,對輪機部的船員們是一個大考驗,但是從正麵撞擊容易楔入冰中,好比釘子插入木塞,而破冰速度過大使得船體進冰容易、後退困難,頻繁的大功率後退對雪龍船螺旋槳尾軸造成極大的負擔。總結了多次卡船經驗之後,“雪龍”號采取了同時開辟兩個航道前後推進的破冰辦法,如人挪步,左右兩個航道交替前行。22日在全體船員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終於走出這條3.7公裏寬的冰塊重疊帶。在最大馬力的支撐下,“雪龍”號的“胃口”也相當驚人——1天就消耗了近50噸油!

更為嚴重的是,這一季節的雪麵融水和高溫海水同時加速了海冰的消融過程,經考察隊專門組織的冰上探測結果顯示,中山站向外的海冰全為濕海冰,海冰強度大大降低,這大幅增加了考察隊冰上卸貨作業的安全威脅和風險。

由於無法實施冰麵運輸,而為了保證建設昆侖站的內陸冰蓋隊能夠盡早出發前往冰穹A,考察隊人員運輸、物資卸運幾乎全部依靠航空作業,中、韓直升機組利用一切可飛行的天氣窗口進行了昆侖站建站物資吊運,單體重量超過直升機運輸能力的將拆卸後通過直升機吊運到中山站再進行組裝。十幾天的內陸物資集結工作,內陸隊員們在集結地卸貨裝貨,經常是幹到淩晨才能返回中山站休息。連日來的戶外作業,每個隊員除了眼睛部位保留了原有的膚色外,其他部位都不同程度出現了曬傷,黑了許多,深入內陸後環境將更加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