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叢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古代“胡人識寶”以及後來發展的“回回采寶”故事的發掘。“胡人識寶”與“回回采寶”故事,作為這套叢書的一個分冊首次與讀者見麵。這部分故事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從唐人小說中輯選的。唐人小說分類情況十分複雜,那時人們對小說的認識也不像今人這樣明確。如牛肅在《紀聞水珠》篇所描述的故事,民間傳說的成分就多一些,也很有可能唐人小說中記述的內容有一類就是民間傳說故事。《水寶》篇則選自明代陳洪謨的《治世餘聞》。一種是從明清小說中輯選的。如《轉運漢巧遇洞庭紅》選自明代淩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這時,“胡人識寶”傳說的人物、情節已被文人加工。我們輯選它是為了使讀者對這類故事的發展軌跡有所了解,但並不認為它是民間文學。對於古代記載的文言文,特請寧夏大學中文係王茂福副教授譯為白話文,並將原文附錄刊出,這樣讀者閱讀更為方便。另一種是“回回釆寶”的故事,選自30年代初浙江紹興陶茂康等人編輯的《民間月刊》。把這幾種情況加以比較,可以看到從“胡人識寶”傳說到“回回釆寶”傳說的演變過程。
在曆史人物傳中,這套叢書還增加了白壽彝先生30年代搜集發表的一些回族民間故事。如1930年初,白先生赴雲南調查,寫了《滇南叢話》,記載了《蔡老師祖》和《保老師祖》兩則傳說,非常形象生動,特予以輯錄。從中,讀者會看到白壽彝先生作為曆史學家,他是如何記錄和使用回族民間文學的。
回族民間故事民族屬性的判定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根據目前民間文藝界的一般認識,我們對收入本叢書的故事,除古籍外,確定了以下大體上的原則:1.講述人必須是回族;2.未有講述人但搜集整理者一般為回族或民間文藝界知名人士;3.題材必須是反映回族生活內容而且富有回族特色的傳說故事;4.由於大量傳說故事都是在本世紀80年代初我們與各地聯係收集到的,因此除明確刊載於某刊物外,采集時間一般隻注明年份;5.每篇作品都注明講述人身份、流傳地區、搜集整理者姓名及搜集時間,以增強本叢書的科學性和曆史價值。對回族內部使用的一些經堂語、專用語、方言、諺語等,作了必要的注釋,供讀者參考。
關於回族民間故事的分類、特點以及規律等,我已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回族民間故事選前言》中作了較為詳盡的描述,餘不贅述。
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口傳的曆史。回族民間傳說故事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回族形成、發展的過程以及與漢族及其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情況。這套叢書的文學價值和曆史價值彌足珍貴。回族民間傳說故事產生自民間,又對本民族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陶冶起著巨大的作用。願這套叢書成為人們了解、喜愛回回民族的一個新窗口。
樹江
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