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優惠券的設計
優惠券可以設計成任意大小和各種不同的外形,店鋪通常喜歡照紙幣大小形狀來印刷。因為這種形狀的優惠券易於被消費者、零售商和促銷公司處理及辨認。當優惠券本身並無特殊的造型要求或限製時,其首要原則就是“如果你要的是一張優惠券,就應該把它設計得像張優惠券”。如果賣弄文字技巧或用一些俏皮詞句,隻會令消費者覺得不知所雲,使優惠券的使用效果大大降低。
優惠券的信息應以清晰且引人注目的方式傳達給消費者。優惠券的內容應用簡單的文字對消費者和零售商說明使用方法,優惠券的限製範圍,最好加上一小段極具銷售力的文案訴求以鼓勵消費者多多運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優惠券背麵的文案中,應醒目地注明優惠券的有效期限,使人易看易讀,以防止店鋪誤兌過期優惠券。
4.優惠券兌換率的確定
產品優惠券的兌換率是促銷活動中最難確認的一件事。店鋪往往由於缺乏實際的活動信息,而在兌換預算的擬訂上問題很多。優惠券的麵額、運用時機、各品牌分攤比例、分送方式、競爭態勢及媒體選擇等因素交錯在一起,致使優惠券的可能兌換率難以估計。如果不能確定兌換率,就會影響整體促銷活動,經費預算和分配方案也就很難製訂。基於這些理由,很多店鋪通常采用常規及經驗法來作為判斷的依據。
優惠券的誤兌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店鋪要時刻加以注意。這種情況不是消費者故意欺騙,就是消費者或店鋪一時疏忽造成的。除了真正的誤兌以外,還有盜竊集團故意冒用,這群不法之徒通常是故意裁下報紙或雜誌上的優惠券大批販賣,他們甚至仿造或是竊取,好向粗心大意的店鋪兌換。因此,店鋪應對優惠券活動加以認真企劃和執行,避免誤兌現象的發生。
4 以舊換新帶動銷售
在某服裝店內,“以舊換新”的宣傳牌十分醒目,店裏的生意挺不錯,有不少顧客正在挑選服裝,其中就有兩名顧客拿來舊衣服準備“以舊換新”。一名銷售人員說:“任何牌子的衣服隻要不破、能穿就行,在店裏買衣服就能抵60元。不過,一件衣服隻能用一件舊衣抵換。”一位準備“以舊換新”的女士對這種促銷方式比較支持,她說:“正好老公要添衣服,這些舊衣服現在已經不穿了,放在家裏占地方,又沒好方法處理,抵60元錢感覺還挺劃算的。”
以舊換新,是指消費者在購買新商品時,如果能把同類舊商品交給商店,就能折扣一定的價款,舊商品起著折價券的作用;如果消費者不能提交舊商品,新商品就隻能以原價售出。
這樣做方便了消費者,消費者還可以在店裏試用了新商品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另外,這種做法可以節省以舊換新活動的廣告宣傳費用。
(1)消費者購買新商品時,可以用任何一種品牌的同類舊商品進行折價。任何品牌的同類舊商品均可折價換新商品的做法目前最為普遍,它能吸引所有擁有舊商品的顧客購買新商品,促銷效果最好。
比如,某商業大樓規定:消費者在購買蘇泊爾壓力鍋時,可以用任何一種品牌的舊壓力鍋折價。這一促銷措施吸引了很多居民用家中尚可使用的舊壓力鍋去換購新蘇泊爾壓力鍋。
(2)消費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用任何品牌的同類舊商品折價購買新商品。一旦超過了這一時間的界限,就隻能用同一品牌的舊商品折價來購買新商品。這種做法能刺激廣大消費者在這一時間內盡快購買,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優惠了老顧客。
例如,勁士西服在長江日報上刊登廣告,宣布在1999年元旦之前,消費者可以用任何品牌的舊西服折價,以舊換新購買勁士牌新西服。但在1999年元旦之後,以舊換新購買勁士西服,隻能用舊的勁士西服折價。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傑夫曼曾說過:“營銷活動離金錢越遠,成功把握就越大。”以舊換新符合這個邏輯,可稱為公益活動,它讓顧客看不到廠家“奸商”的嘴臉,且一舉三得,舊的東西回收利用,帶動新商品的銷售,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3)消費者購買新商品時,隻能用同一品牌或同一廠家生產的舊商品折價。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回饋和穩住老顧客,並吸引新顧客。例如,上海手表廠1994年規定:用一塊上海手表廠生產的半鋼舊表買新表時,可以折價15元;用一塊上海手表廠生產的全鋼舊表買新表時,可以折價16元;用一塊上海手表廠生產的日曆舊表買新表時,可以折價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