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後記(35)(2 / 3)

盧先生的講話至此完畢,眾人的掌聲如雷般響起,從這熱烈之極的掌聲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在這千年學府內的講學者的迷人魅力!

電視專題片(湖南衛視播出)

老街·新街紀事

記者李康學攝像鍾旭

主持人:一條老街,一條新街,在湘西桑植縣陳家河鎮形成了顯明的反差:老街蕭條冷落,新街熱鬧繁榮。陳家河新舊街道集貿市場的曆史變遷,是農村消費水平發生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

解說:乘車出桑植城北,公路直向遠處的崇山峻嶺延伸。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駛,陳家河鎮就展現到了眼前。正巧逢上趕集的日子,街道上熙熙攘攘。

實況:推出片名——記者:李康學攝像鍾旭記者:這樅菌多少錢一斤?

賣菌者:一塊兩毛

記者:油粑好多錢一個?

老太婆:兩角。你要不要買。

記者:你這個店子主要經營哪些食品?

店老板:有蒸餃、小籠包、麵條,就這些,很簡單。

記者:一天能收入多少?

店老板:百多塊錢。

記者:生意好不好?

持喇叭賣貨者:蠻好的,毛收入有過三、四百元。

解說:陳家河鎮的新街農貿市場熱鬧繁榮,而距新街不到一公裏遠的老街,如今卻冷冷清清。這條緊傍澧水河而建的老街,史載開場於1828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曆史。誰曾想到,就是這條狹窄的小街,過去也曾有過它輝煌繁榮的曆史。

戴帽子老人:解放前就熱鬧,有龍山、大庸、慈利棉花客、挑鹽的,這裏本地也有做鹽生意布生意的,那就很熱鬧。

記者:他們怎麼來的?

老人:那就是弄船。

解說:原來,老街腳下那條奔流不息的澧水河,是六十年代以前陳家河與一百多裏外的桑植縣城相通的重要航道,那裏坐順水船下縣城要一天時間,從縣城坐逆水船到陳家河,則要2-3天時間。地域寬闊的桑植縣,又有內半縣與外半縣之分,而陳家河即是內半縣外半縣區分的一個重要門戶之地,也是湘鄂邊境方圓百裏之內的物資集散之地。

長胡子老人:以前這裏是個老街,很熱鬧,房子就是這些。

記者:趕場的多嗎?

老人:那時趕場的人多,街道上趕滿了。

記者:來的哪裏的人?

老人:五湖四海的人。

解說:七十年代初,桑植縣至陳家河的山區公路修通了,圍繞桑植縣內半縣出入難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從陳家河至桑植城,坐汽車隻需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人們再也不需走水路出山了,而陳家河的老街,從此也就門庭冷落商船稀了!連它的集市,也因客源不多場地狹小而終於被搬遷。新的市場由於緊傍公路,來往趕集的人多,交易也日趨活躍。但是,初遷的市場連條象樣的街道也沒有,直到前幾年撤區並鄉後,這裏的新街才快速發展起來。

王副鎮長:我們陳家河鎮一共是35個村居委會,215個村民組,人口21000人。原來沒有路,就是一個小街小集鎮。那時候,趕場逢場過市的人都比較多,但是交通條件和市場條件很不好,所以,是人們說的“晴天一身灰,下雨以後就是一身泥”。95年撤區並鄉後,新的黨委政府按照大鄉大鎮辦大事的具體決策,狠抓小城鎮建設,通過土地拍賣以後,修建商業街,都是個體戶統一征收以後,通過自然招標這麼形成的。

隨著老街市場的消失,原來在老街上的居民已有不少遷往新街。老街的房子不少已變得空空蕩蕩,沒人居住,在老街現有的10多戶稀稀落落的人家中,記者發現,他們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這些人之所以不願意撤出,是因為在他們的心底還保存著對老街逝去的繁華的留戀,這些老人有的是當年街鋪的老板,有的是常年在水上奔波的纖夫和船主。

老街古樸的生活方式和它曾經有過的繁華與輝煌一起,永遠刻記在了這些老人的心裏(淡出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