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街到新街,凡是搬遷了的居民,而今生活都過得十分紅火。瞧,這一座從老街搬遷而來的三層新樓房的主人,家裏的生活條件已與城裏人沒有兩樣。
實況:熊朝軍家的現代化家庭設施。
記者:家裏有幾個人?
村民熊朝軍:5個人,打工去了兩個。
記者:這位是你的……
熊朝軍:長子熊輝,那位是兒媳謝春華。
解說:熊朝軍還告訴記者,他家辦了一個鋸木場,樓下有4個門麵出租,每年收入達二、三萬元。
象熊朝軍這樣富裕的家庭,在新街上還有好幾十戶,從老街到新街,人們的生活水準較之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語。
村民謝全生:家裏一共5口人,生活一般過得去,開始我從養牛蛙開始,後來自己就開了一個修理店,反正一年多搞萬把塊錢。
開摩托車村民:我小時家裏很窮,現在家裏有愛人、10歲孩子一個,還有四十五、六歲的母親,我也一個養起的,一年收入,大概到五、六千。
汽車司機:生活嘛,比以前好多了。
解說:老街的居民遷入新街後,人均收入已由600元提高到2000元。從住房的寬敞,各種現代化家俱的添設來看,新街住戶所擁有的冰箱、彩電、洗衣機以及街上開設的卡拉OK舞廳等現代娛樂設施,在老街都是無法享受到的,新街的居民在生活的各個方麵雖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其淳樸的民風和便宜的消費卻依然如故。在新街集市上,各種山貨特產及肉食禽蛋之類,價格都很便宜。(轉實況)記者:你好,這肉多少錢一斤?
賣肉者:五塊!
記者:豬肝呢?
賣肉者:也是五塊!
記者:板栗好多錢一斤?
賣板栗者:二塊五!
解說:比較縣、市以上的城市,小鎮的各類農副產品的價格低廉都是顯而易見的。
鎮工商所長:陳家河市場,現在的每場成交額在10萬元左右,每年收取市場管理費在4萬元左右。個體工商戶由原來我們陳家河區唯一的一戶,改陳家河鎮後發展到了150多戶,成交額每年達到幾十萬元,即個體戶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
主持:陳家河的老街集市曆經蒼桑已成過去,而它的新街市場正方興未艾。一些外地客商為這裏的魅力所吸引,也來到了這個小鎮投資經商,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陳家河鎮的新街集市,明天必定會更加繁榮!
這裏的學費為什麼這麼貴?
——湘潭縣錦石鄉中小學超標收費問題掃瞄
記者李康學攝像鍾旭
主持人:自從省政府公開頒發1997年秋季義務教育收費標準的通知以後,各地(市、州)、縣絕大多數學校都能嚴格按照這一收費標準執行。但是,也有少數地方的中小學校,仍然憑藉種種借口,擅自提高了標準收費。湘潭縣錦石鄉的中小學生,就此頒布的收費標準人平多交了六、七十元。
解說:根據群眾的一封投訴來信,記者今日專程到湘潭縣錦石鄉進行采訪。這個總人口兩萬多人的行政鄉,轄有2個鄉中學和數十所小學。中小學生總計達6000多人。鄉政府在秋季入學時,向每個學生家下發了一封公開信,其中規定:今年下學期開學,每個小學生代家長交捐款60元,每個初中生代家長交捐款70元,連同學費一起收繳。當記者來到鄉裏詢問此事時,有關負責同誌作了這樣的解釋。
字幕:鄉黨委書記胡某:我們在學生中間要學生代家長捐款,我們是處於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辦學資金差額大……解說:鄉裏的有關領導還介紹說,捐款是家長自願的行為,所以沒有向上級打報告審批。
字幕:管文教的鄉黨委宣傳委員:我們是(自願)捐款,我們不是集資……。
解說:到底是不是自願性的捐款呢?部分學生家長向記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字幕)米粉店女老板:我們家裏4個人,2個孩子,讀了初中畢業,畢業證還要交50元錢,為什麼要收50元畢業證費?建校捐款是自由的,我不捐款就是不願意。
(字幕)女生家長:我4個小孩,4個讀書……4個小孩讀不起,學費還是交了,隻沒交建校費。
(字幕)記者:哪怎麼辦?
女家長:貸點款交學費。沒交建校費也怪不得我,我交不起,負擔不起。
男生家長:我三個孩子建校費都沒交,交不起。
記者:為什麼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