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後記(37)(1 / 2)

主持:11月7日,對於長沙黃泥街的書商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根據長沙市政府的通告,這一天將是全國聞名的黃泥街書市整體搬遷到新建的長沙定王台書市的最後一天。

長沙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黃泥街書市於1983年開始興起的,改革開放以後,它是全國的四大書市之一。但是在發展中間,由於市場不規範,分散在五街六巷,不便於管理,非法出版物時有發生。根據去年12月30日,中央領導同誌約見全國7省市重點出版物市場的負責人的談話精神,黃泥街要從嚴整治,要整體搬遷,所以市委政府在解放路那邊,新建了一個書市,決定黃泥街整體搬遷。

解說: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那麼書市的搬遷,給黃泥街的書商們又將帶來些什麼呢?

店主:我覺得我們搬在那邊可能對我們書商會規範一些,各方麵條件可能會好一些,但是我也很擔心,搬到那邊生意會怎麼樣?

店主:怕生意不好,投資那麼大,投資起碼是20萬。

店主:我看了那邊消防的龍頭全部在門裏邊,還有就是安全通道還沒有搞好,我們就這樣搬進去,假如有一天有什麼事情的話,誰對我們負責?

解說:類似這兩位書店老板的擔憂心態還有不少。這些持疑惑態度的書商們擔心生意不好的主要理由有幾點,一是黃泥街在全國的名聲下,而新書市定王台目前還鮮為人知。知名度的大小,對於書市的生意必然會有影響。二是在黃泥街幹了多年,與當地的居民及有關單位已建立了密切的關係,現在搬遷,這些關係特別是業務往來關係會減少一部分,也會影響到生意。三是擔心新的書市可能有消防安全之類的隱患沒有消除。

當然,除了這些憂心忡忡的書商外,也有不少書商認為搬遷新書市後前景樂觀。

店主:那個新市場,國家、市政府還是下了決心,搞得也比較可以,就是講有規模。我到全國各地比較去得多,屬於全國第一家,第一家哩!

店主:搬過去後,有一條,硬件上比較規範,比較整齊,這是難得的,也是很需要的。像黃泥街這種情況,七長八短,七拐八彎,那是不太好。

店主:總的來講還是可以的,對以後的發展還是比較好的。

解說:認為新書市前景看好的書商們認為,首先新的書市規模大,整個書市麵積有9000多平方米,這在全國同類書市中要名列前茅;其次新書市所處的位置也好,地方寬敞,交通十分方便。同時,也有利於大家正當合法經商,避免像過去在黃泥街那樣因為大量的劣質、盜版、淫穢書籍混雜其間,而壞了長沙書市的名聲。

盡管書商們都意識到了搬遷已是大勢所趨,但真正要告別留下過自己創業足跡的黃泥街,人們在感情上還是有些割舍不下。

書商:我們在黃泥街自發性地起的家,也是人生過程中走過的一段路,還是不能夠忘記的,也有所留念。特別是我那辦公室,是陳翠婷,那個體操冠軍陳翠婷的房子,她是得的世界冠軍,那個地方風水也好,所以,搬出來是不是這個生意做得成,開始時還是有所猶慮,但是市場總體搬遷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決定,作為書商應該擁護市委市政府的決定。

解說:記者了解到,經過治理整頓以後,這一次正式注冊登記搬遷到定王台新書市的書刊經營戶有149家。約占原黃泥街書刊經營戶的65%,經過重新登記搬遷的書刊經營,由於優化了結構,經營質量及檔次都大大提高了。

從黃泥街搬遷的日子終於過去了,新的書市也在11月16日正式開業。當記者再次來到定王台時,隻見這裏充滿了一片喜慶的氣氛。

書商:這就是我們公司的門市部,現在這裏試銷,主要銷售社科方麵的書籍,象《二十五史》、《資治通鑒》、《史記》,全國第一束這樣的激光照排本和《康熙字典》,我們和貴州人民出版社合作搞的。

記者:老板,請問生意好不好?

數錢老板:還可以。

記者:顧客多不多?

女店主:生意還可以,比黃泥街集中一點,顧客多一點。

記者:你是哪兒人?

書商:常德的,做書生意。

記者:你對這個新書市感受怎麼樣?

書商:蠻好。

顧客:不錯,比原來的書市要規範多了。

北京書商:我覺得規模還是不錯的,我也參觀過鄭州的書市,它是用舊的電影院改造的,它就不如這兒整潔幹淨,深圳、書市我也去了,它在規模上比這裏小了很多。

廣東書商:不錯,感覺是比較正規的書市。

解說:隨著新書市的開業,長沙市還舉辦了第五屆圖書節,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6000多名書商及出版發行部門的代表,紛紛到此祝賀和洽談購書生意。此時此刻,站在定王台眺望眼前車水馬龍的長沙城,遙憶二千多年前,漢景帝之子劉發命人從長安挑土築台思念母親的故事,書商們誰又不感歎此地風水風光好,又有誰還會懷疑定王台書市必將取代黃泥街書市而名聞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