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年輕而睿智的舵手(20)(1 / 3)

馬化騰還認為,和人才分不開的另一個方麵就是創新。騰訊在求生存階段采用的學習型創新方式,讓其成為業內的標杆企業。當騰訊從一些好的實踐案例中學習到一些適合中國互聯網本土市場、本土用戶需求的精髓時,不僅僅是簡單的會抽取和複製,而且是會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一些特色和優勢,整合創新後再進行應用。

馬化騰覺得騰訊在這方麵現在還處於打基礎的階段,不過在互聯網基礎技術上,騰訊的研究投入不少。“我們成立了一個騰訊研究院,在很多與基礎性和互聯網應用還不太相關的方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我相信這個效果會慢慢的引入到我們的產品中,我們的服務才會被大家看到”。

在創新投入方麵,騰訊每年的投入沒有一個具體的比例數字,不過目前,騰訊有差不多接近一半員工都是開發、研發人員,各自在騰訊的基礎性研究、平台、產品方麵進行投入。就整個研發人員占整個公司員工比例來說,在整個行業中是最高的。馬化騰還表示,這一力度,未來隻會多不會少,還會繼續加大。

騰訊的創始精英們

說到騰訊在創業時期的成長經曆,不能不提那些最早投奔騰訊而來的創始員工們。馬化騰也一直強調,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騰訊的今天。

而提到騰訊的創始精英,就不得不提李華,他是騰訊員工中的第一個“外部分子”。畢業於湖南某大學的李華,是騰訊最早招聘的外地大學生,2000年大四沒畢業,他就到騰訊華強北(深圳重要的電子市場所在地,類似於北京中關村)辦公室來敲門了。

李華在學校時學習成績不錯,曾擔任該校計算機協會的主席,人也很活躍,口頭表達能力也很出色,可謂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專業對口,加之又有社團經驗和動手能力,因此李華順利進入了騰訊,內部編號為18。

事實上,李華當時收到過多家公司的錄用通知,其中包括華為。華為的錄用通知是李華連過了5輪麵試才拿到手的,這讓李華的很多同學都十分羨慕。但最後李華卻選擇了騰訊——一家在當時看來隨時可能死掉的小公司。但後來事實證明,李華的選擇是明智的。

在騰訊,李華深切地感受到了創業者們的親密無間,馬化騰、張誌東、曾李青等多名創始人平易近人的態度和創業的激情令李華神往。

2008年奧運策略實施完畢後,李華離開了騰訊。離開騰訊之後的李華,受到了眾多公司的邀請,多家海內外互聯網公司都通過獵頭聯係過他,希望他能夠加盟自己的公司。一家被澳大利亞媒體集團買下的某著名海外社區,甚至以CEO的位置利誘李華,但都被他一一拒絕。李華隻對他們說了一句話:“騰訊給了我一切,抱歉……今天的李華遵守自己和騰訊之間的君子協定,不做互聯網。”

在騰訊內部,編號為20的員工名叫馮磊,他於1999年畢業於重慶某大學,畢業後在重慶天極網工作。後來看到騰訊招編輯的信息後,直接加了馬化騰的OICQ號,通過OICQ,馮磊了解到了騰訊編輯崗位的要求和薪酬,於是決定前往。

2000年春天,馮磊正式上崗。他是騰訊招聘的第一個編輯和UI(用戶界麵)設計人員,也是騰訊首頁的第一個設計者。馬化騰十分重視用戶體驗需求,也重視對同行的學習和借鑒,並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行超越,這種做事風格給設計騰訊首頁的馮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馮磊至今對馬化騰在改版會上提出的多個一針見血的問題念念不忘,馬化騰這些為人做事的細微之處給了馮磊極大的影響。

5個人的創業組合

創辦騰訊的時候是5個人,因為分工明確,各有所長,他們把自己的團隊形容成了一個組合。

5個人卻分為4塊,除馬化騰外,其他4位創始人每人單獨管一塊,張誌東管研發,研發分客戶端和服務器;曾李青管市場和運營,主要和電信運營商合作,也出外找一些合作機會;陳一丹管行政,負責招人和內部審計;許晨曄管對外的一些職能部門,比如信息部、對外公關部,最開始的網站部也在他的管轄範圍內。

同時,這個5人組合所確立的決策體係也頗有新意。陳一丹負責行政和財務,曾李青負責營收。最開始的時候,在組織結構裏他們二人很容易針鋒相對,因此兩個人經常會發生一些爭端,當然這些爭端對事不對人。

張誌東往往會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發表自己的意見。技術出身的張誌東,多少有些偏執。但有一點值得肯定,張誌東認理,當然這個理是他認為的理。張誌東往往會第三個發表意見,也就是說,當曾李青和陳一丹爭論的時候,張誌東會根據他的評判標準進行“站隊”。

許晨曄,一個十足的“好好先生”,很多時候他會站在多數派的那一邊或者棄權觀望。他在整個決策體係裏起個平衡的作用。

馬化騰總是在最後最關鍵的時刻發表意見,他負責整個團隊的臨門一腳,或者是在2∶2的時候出來一票定乾坤(雖然這種情況不多),或者是在許晨曄棄權變成在2∶1的時候,將自己這一票投給多的一方,變成3∶1,同樣是一票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