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年輕而睿智的舵手(21)(2 / 3)

李彥宏接著說“自己當時的危機感已經很強烈了,這麼大一個公司,成長得這麼迅速,幾大高管一下沒了,我覺得是非常大的挑戰”。很多人認為“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李彥宏這隻是在“為賦新詞強說愁”,而隻有非常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的真實感受。就像楊斌說的,團隊離職的打擊,其心理上的打擊遠遠大於其物理上的打擊。最重要的一點,這讓李彥宏產生了一種孤獨感。

李彥宏在2007年一年中失去了4位重要的創業夥伴。百度的第一名員工劉建國,任職百度的首席技術官,也成了第一個離開百度的高管。隨後,負責文化建設的公司副總裁梁冬也辭職了,他曾為百度品牌的推廣立下大功。相隔1個月後,在2002年以職業經理人身份加入百度、負責公司整體運營的公司首席運營官朱洪波也辭職了。

最大的一場意外發生在2007年年底,12月29日,百度首席財務官王湛生在海南度假時意外去世。此前,王湛生是百度名副其實的第二號人物,百度在資本市場被熱捧其出力甚多。而且在百度上市之後,李彥宏本人埋頭於產品和技術研發時,王湛生也承擔了不少重要的管理責任。

麵對高管的紛紛離去,李彥宏也有過反思,“管理層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他研究了其他互聯網公司,發現新浪、搜狐“高管也是一輪一輪地換”。這使得他釋然,原本就對管理不感興趣的李彥宏采取了逃避策略,“反正我也不擅長,就讓你們去做吧,我不管。從這個角度來講,好像又不是說我做錯了什麼事情導致這個事情發生的。”但是,多位高管的集中離開對李彥宏還是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管理缺失而導致的企業運營漏洞開始出現擴大趨勢。

在亞信董事長、百度董事丁健看來,百度高管的流失有多種原因,其中包括上市後的影響。2000年亞信上市時,丁健也經曆過這樣的情況,“公司出現一批百萬美元富翁級的人員,你說你讓他安安心心地在那兒工作,還按照原來的樣子在那兒工作也是很難的事情,所以這時候管理上出現變動也是正常的。”

多數高管的離職都給李彥宏留下了尋找繼任者的緩衝期,尤其是朱洪波離職的緩衝期長達半年左右,但是由於2007年中國A股大牛市的背景,使得李彥宏尋找高管接替者成為難題。李彥宏的用人標準又一向以苛刻聞名,百度高管位置的填補因此“一下子拖了一年的時間”。

直到2008年,他才找到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李昕哲來填補首席財務官的空缺;同年4月,曾擔任蘋果公司中國區總經理的葉朋出任公司首席運營官;10月,前華為副總裁李一男加盟百度,擔任首席技術官。

“整個2007年,公司在一個非常危險的船上航行。現在已經有人在做這些事情了,三大高管都已經就位了,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李彥宏舒了一口氣。

沉靜的領導者是否不再沉默

一個企業的性格通常是由它的領導者決定的,百度也一樣,百度的公司“性格”首先源自李彥宏的性格。每到年底,李彥宏都會在博客上貼一首歌來表達這一年的心境。2006年,他選擇了《三百六十五裏路》;2007年,他放上《明天會更好》;2008年,李彥宏選擇的主題歌是《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裏麵有一句歌詞是,“再大的風雨我們都見過”,還有一句是,“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脈搏”。

早在北大念書時,李彥宏就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美國矽穀,他成為一個用工程師思維來考慮問題的技術人員。在百度,他形成了自己管理企業的理念。上市後的三年,李彥宏極少出現在公眾場合,即使發表的演講,也不過是寥寥數篇。他刻意回避媒體對自己的追逐,2006年之後,他所接受的媒體采訪屈指可數。亞信董事長丁健10年前第一次見到李彥宏時對他的印象是,“和普通的矽穀工程師沒什麼區別”。事實上,直到現在,工程師氣質也一直伴隨著李彥宏,而他也以在百度推行工程師文化為傲。

李彥宏中學時非常喜歡曆史、地理、語文等,物理、化學成績也不錯,在文理分班時,曾很躊躇。當看到那些成績好的勁敵們都選理科,就立刻決定報理科了。“沒人跟我爭的話,我這個人慢慢就會沉淪下去。”看起來,李彥宏是個驕傲、自律、奮進的人。他就會幾近殘忍地進行自我檢視,永遠不會對自己的弱點無動於衷,更別提習以為常了。他也小心翼翼地保持沉默,有時候,他的員工覺得“他的沉默管理叫我害怕”。

不能否認,李彥宏的高知名度也得益於他那帥氣、俊朗的外表。但是,在工作上他可稱不上一個有魅力的管理者。在公司內部,李彥宏從來不發表具有煽動性的講演,也少有動人的故事在員工中流傳。但這個人非常真實,甚至真實到有些時候讓文化塑造變得有一點困難。他有魅力,但是這種魅力他自己使用得很謹慎,他並不以魅力作為本錢。從文化塑造角度來講,這也許並不是他願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