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記得什麼時候學會寫“天安門廣場”這幾個字的。聖潔的廣場,美麗的廣場,紅色的廣場。廣場從來都不是什麼世外桃源,我後來才知道的。當然,如果你隻是作為一個遊客,如果恰好陽光很好,天氣不冷不熱,沒有沙塵暴,你也許會覺得它看起來有點富足,閑適。假設九月好了,秋高氣爽,北京最好的天氣,上午或者下午,去看看漂亮的女孩們。看她們在陽光照耀下哈哈笑。看她們喝水。看她們嚼口香糖。也許你也會注意到一些不起眼的家夥,他們身材往往中等,整個人看起來灰撲撲的,他們那麼隨意地逛來逛去,你會注意到他們是因為他們的眼神很不純潔,向周圍不安地掃射,好像在找一個什麼人可以讓他們一下子撲上去。當然你也可以看看天安門城樓上掛的毛澤東像,可不是出租車上經常掛的那個,那個看上去特精神。天安門的老毛看上去很蒼老,臉色很無奈。不過,我不建議你晚上去那裏。那種所謂的宏偉感會蕩然無存。
人民廣場是上海最大的公共廣場,你站在天安門廣場上和站在人民廣場上,有什麼區別呢?
天安門廣場上沒有綠地。沒有樹,沒有噴泉,沒有音樂,沒有小孩在玩。你想躲樹叢裏搗騰些什麼是不可能的。城樓上的狙擊手可以一覽無餘,除非你躲紀念碑後麵去。紀念碑很矮,感覺不會比一幢公房更高。城樓也是,很寬很重但是並不高,一切都像擺設,像玩具。
做一個有曆史的廣場就和做一個長壽的人一樣,也得有些運氣啊。不是單單體形巨大就可以。也許還得有那麼些故事吧。
在“百度百科”裏,“重要事件”那欄有:1919年,“五四運動”。1925年,“五卅運動”。1935年,“一二九運動”。1948年,“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在“互動百科”裏,在“天安門廣場-曆史事件”這欄裏,有:1919年,“五四運動”。
1925年,“五卅運動”。1935年,“一二九運動”。1948年,“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曾經在天安門城樓多次接見過從中國各地來的紅衛兵。1976年,“四五運動”。2001年,“天安門自焚事件”。
但如果你點擊“天安門廣場-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就會發現:您輸入的域名或網址無法訪問!點此重試。如果仍然無法訪問,建議您檢查網址是否正確、網絡連接是否正常。
事件。那時我看著上海這小小一塊廣場,哪裏想得到,一年後我也做了一件事情,結果也成了一個“事件”。
我在那廣場上坐了一下午。
陽光照耀下的噴泉。玩得煞有介事一本正經的孩子們。有個老頭走過來,在離我一米多遠的地方坐下。穿短袖校服的學生喝著可樂,女生的頭發黑黑的,有點鬆散,她們那麼喜歡哈哈大笑。我起身離開的時候老頭看了我一眼,嘴角動了動。我朝他齜開牙一笑。我見過自己那副模樣,看起來會是憨憨傻傻。
現在,我在這裏,你說,我是不是真的去過那裏?
接下來我去了外灘。我也學別人,把兩肘架在石頭欄杆上(並且努力做到對稱),後仰著身子。從這個方向,得把腦袋扭到一邊,才能看到一小片江麵,像中藥一樣的顏色。如果隻看正前方,看到最多的就是人。穿得花花綠綠,有人走走停停,有人在長椅上睡覺,還有人吆喝著賣東西。我心不在焉地看著他們,然後那些聲音那些動作突然就被拉遠了似的。我好像盹著了,就在那些嗡嗡嗡的說話聲音裏,就一小會兒。最好還是活動活動,走走路。
我沿著江邊走了走,可沒什麼特別的可看。是因為熱還是因為累呢,汗出了不少,這裏滲那裏滲的。白T恤會因為這些鹹水發黃,看起來會比新買來的柔和一些。
我在上海玩的那幾天,住在一間私人小旅館裏,它是由居民住宅樓的一樓改造而成。當時是傍晚,旅館裏有點吵鬧。接待我的是一個上海中年婦女,帶著點司空見慣的神情。我告訴老板娘,我沒有多少錢。
她帶我看了看房間。需要走過狹長的過道,才能進入的房間。103。房間相當簡陋,又小又髒,隻有四平方米。一張窄床,一台舊彩電,一台小空調。沒有正規窗戶。在東牆上有個書本大小的窗洞。哪家正起著油鍋,味道在房間裏彌漫起來。
我告訴她,我想換一間有窗戶的房。她搖了搖頭,說已經住了人。說這話的時候她朝我看了看。那麼,我說,連窗戶都沒有的房間,能便宜點嗎?她又看了看我,便宜?這裏難道還不夠便宜?一天才六十八元(後來被我成功降價到四十元)。她那種不耐煩的語氣,好像對我不能明白這種好處很吃驚似的。
那女人永遠也不會知道,她為他打開過房門,每天拎給他一隻熱水瓶的那個男人,一年後會連殺兩人。
我給你講的,關於我的事情,比我人生最後一年說過的所有話,還要多。我一直以沉默不語來引起大家的注意。現在,公之於眾的,關於我的文章,比我自己這輩子寫過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