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
我覺得藝術、詩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輔助我們恢複新鮮的視覺,恢複富於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種更健全的人生意識。
這裏讓我們來討論這種所謂心靈和精神的高等歡樂,究竟它們和我們的情感(不是智能)有什麼關係,它們的關係達到何種程度。談到這件事,我們就不期然提出以下的問題,這些有別於高等歡樂的下等情感歡樂,究竟是什麼東西?它們可是同樣東西的一部分,生於情感而又回到情感?它們是否和情感是難於分解的?當我們研究到這些較高的心靈歡樂時——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我們發現,智能比之情感和感覺著實占著較為無關重要的地位。一幅美麗的圖畫,它的功用,隻是使我們回想到一片真的風景或是一個美麗可喜的麵貌,因而生出一種情欲的歡樂,此外可還有什麼作用?文學也隻是重作一幅人生的圖畫,表現它的環境和色彩,表現草地的香味和都市中溝渠的臭味,此外,可還有什麼作用呢?我們大抵都有一個觀念,認為一部小說必須要描寫出真實的角色和真實的情感,才近於真正文學的水準。
如果一本書的描寫脫離了人生,或隻把人生做了一個平淡的解剖,那便不是真正的文學。一本書越有真實的人性,也便越是好文學。如果一本小說隻淡淡地分析一下,而不把人生的甜酸苦辣描寫出來,怎能引得起讀者的興趣呢?
關於其他的東西,例如詩歌,那不過是渲染著情感的真理;音樂,是無字的情感;宗教,是由幻象中表現的智慧。詩歌之基於音韻及真理的情感,正如繪畫之基於色覺及視覺一樣。音樂全然是情感,絕用不著那種運用智能所必須的語言。音樂不但能表現牛鈴、繁鬧的魚市場以及戰場上的聲響,並且能表現花朵的美妙、波浪的澎湃起伏和月光的幽麗恬靜。但如果要越出感覺的界線,而想表達一個哲學的觀念時,我們可說它是沒落的,它是一個沒落世界的產物。
那麼宗教的衰落可也就是由於理智的本身而開始?桑塔耶納曾說,宗教衰落是由於推理過多:“不幸,這種宗教曆來已不是在幻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而隻變成了推理過多的迷信。”宗教的衰落,就是由於迂腐太過,以及由於信條、公式、學說和謝罪文的樹立所致。如果要使我們的信仰變成愈加正當合理的東西,一定以為我們是對的,那麼我們將愈加變得不敬虔了。
各種宗教相信隻有它自己所發現的才是唯一的真理,因之,都成為褊狹的宗派,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認為愈是信仰我們是合理的,便愈發變得褊狹,這就是目下一切宗教派別的同一現象。因此宗教慢慢地和私人生活上最可憎的偏執仄狹、自私的心理發生了關係。這種宗教造成了個人的自私,不但卑視其他的宗教,並且使宗教的信仰變成了他自己和上帝的私人契約。在這契約下,乙方頌讚著甲方,終日地在唱著聖詩,禱祝甲方的名字,而甲方為報答起見,也將要拿較給旁人更多的福降給乙方,較給別家更多的福降給乙方的家庭。因此我們所看見的那些按時上禮拜堂最“虔誠”的老太太,都是自私自利的。結果,那種自以為正當的意識,那種自以為發現了唯一的真理,便代替了產生宗教的更微妙的情感了。
我覺得藝術、詩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輔助我們恢複新鮮的視覺,恢複富於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種更健全的人生意識。我們正需要它們,因為當我們上了年紀的時候,我們的感覺將逐漸麻木,對於痛苦、冤屈和殘酷的情感將變為冷淡,我們的人生想象,也因過於注意冷酷和瑣碎的現實生活而變成彎曲了。現在幸虧還有幾個大詩人和藝術家,他們的那種敏銳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情感反應,和那種新奇的想象還沒有失掉,還可以行使他們的天職來維持我們道德上的良知,好比拿一麵鏡子來照我們已經遲鈍了的想象,使枯竭的神經興奮起來。這樣說來,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裏保持著樸實真摯。它應該可以使我們回複到健康幸福的生活,使我們從過分智能活動所產生的昏熱中恢複過來。它應該可以使我們的感覺重變敏銳,重使我們的理性和本有的天性發生聯係,恢複原有的本性,把那脫離生活中已毀壞的部分收集起來,重變成一個整體。如果我們在世界裏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