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科學模型(2 / 2)

由科學家所建立的各種科學分析模型發展至90年代已經令人眼花繚亂,而且早已不局限於分析,而是設計出種種新奇金融產品,且其設計無不讓人感到出複雜而又出奇的完美,僅說明書就達數百頁,就連數學家和經濟學家往往都要研究良久才能看懂,甚至華爾街的許多資深投資家、基金經理一時也無法弄懂這些精妙何在、如何賺錢和轉嫁風險,如出身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的美聯儲前主席布林德(Blinder)也心存迷惑,他曾坦言:“我知道衍生品的基本工作原理,但如果你給我一個衍生品,讓我確定市場價格,我隻能猜測。”甚至,市場的交易計算機化也為交易提供了特殊的便利,比如,美國曾流行一種“閃電交易”(Flash Trading)。由於交易都是由計算機控製,因此隻要誰能比其他人早幾毫秒看到機會並下單,那麼就能搶先達成交易。平均而言,這樣一筆閃電交易不到l0毫秒即可完成,有時隻需要5毫秒。在交易中如此急速,就是因為機會稍縱即逝,所以大家都努力提高交易速度,由此出現“閃電交易”。最高時,“閃電交易”已經達到美國股票總交易量的3%,僅在2008年,這類交易的利潤總額超過了200億美元。高頻交易雖然單筆交易利潤微薄,但有時一秒鍾之內往往可以成交數千筆交易,累計起來的利潤就像當可觀了,為一些機構創造了不少利潤。科學家們設計的產品的確十分精妙,英國《金融時報》著名記者吉利安·泰特(Gillian Tell)在一篇《保持CDO機器轉動》的文章中,揭示了影子銀行熱衷CDO的精妙之處,她說:“2007年夏天之前,許多影子銀行都從CDO業務中賺得滿盆缽盈。影子銀行購買大批債務,根據風險和回報,打包成不同分層的CDO產品。在證券化的魔力下,CDO所有分層的價值都高於打在包裏的債務成本,成本與收益之差就是影子銀行的暴利來源。”

正是由於各種金融分析工具和金融產品如此優秀,使得全球金融服務業都在IT方麵加大投入,金額高達5000多億美元,其中又以投行、基金等影子銀行為最。

總體而言,科學家們為投行設計的各類金融產品就是證券化產品、結構性融資和信用衍生品,它們都以轉移和分散風險的美麗外表出現在投資人麵前,各個產品都有不同的風險屬性,也就是各類投資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胃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