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四章(1 / 3)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1.概念類風濕性關節炎(RA)簡稱類風濕,是一種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免疫性疾病。關節炎症是以關節腔滑膜為主,並可累及其他髒器。大多數情況下,本病不致影響人的生命,但少數人中,可造成嚴重殘廢,使病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2.患病率RA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病,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患病率不同。全世界患病率平均為1%;美國為3%;日本為0.3%;我國為0.29%。我國以東北、華北地區為多。女性是男性2~3倍,可在任何年齡發生。通常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以40~60歲為發病高峰。

3.相關關節解剖知識關節,全稱為滑膜關節,是骨連結的最高分化形式。關節基本結構有關節麵、關節囊、關節腔。其中,關節麵的表麵覆蓋軟骨,稱關節軟骨;關節囊為纖維結締組織膜構成的囊,附著於關節麵周緣及附近的骨麵上。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膜,內層為滑膜);關節腔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滑膜層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內含少量滑液,且為負壓。

(二)病因病機

1.中醫學相當於痹症的範疇,主要因風、寒、濕邪而發病。

(1)正虛:即正氣不足,為發病的內在因素。具體分為稟賦不足;勞逸過度;大病、久病或產後。

(2)邪侵:即外邪侵襲人體,是發病的重要外因。具體包括季節氣候異常;居住環境欠佳;起居調攝不慎。

(3)痰濁瘀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包括飲食所傷、七情失調、及跌仆外傷。

2.現代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免疫因素:全身免疫性疾病。

(2)遺傳因素:RA患者家族中RA的發病率比健康人群高2~10倍。

(3)感染因素:包括EB病毒、支原體、結核杆菌等。

(4)內分泌失調。

(5)營養代謝障礙。

(6)誘因:以寒冷、潮濕為最常見。

3.病理過程

(1)滑膜炎期: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滑膜炎。關節因滲出而腫脹變形,關節囊緊張,疼痛,進而導致關節機能障礙而活動受限,此後不久出現局部骨質疏鬆。此期的病理改變主要在滑膜,是類風濕的局部免疫反應,而尚未發生全身的免疫反應,可持續6~12個月。此期相當於臨床上的急性期,其炎症過程可以被控製或終止,如能及時正確地診斷治療,完全能恢複正常,愈後良好,是治愈的關鍵時期。

(2)肉芽腫期:此時滑膜的急性炎症已消退,滲出物逐漸吸收,滑膜中出現肉芽組織血管翳,其覆蓋粘連在關節軟骨上,並向軟骨內侵入,導致軟骨糜爛。最後全部軟骨被破壞,關節囊纖維化,繼而出現關節腔狹窄。此期的特點是:血管翳形成。血管翳是滑膜內新生的毛細血管和纖維母細胞組成的肉芽組織,是類風濕關節炎的最重要的病變之一。血管翳的生長能力和破壞能力很強,是引起關節軟骨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導致關節內粘連及後期關節強直的關鍵因素。此期的病理過程可由關節滑膜波及其他器官。此期可於血清中檢查出類風濕因子。一旦出現類風濕因子,即認為病理過程轉人第二期,且表示已發生了自身免疫反應,其臨床過程也漸趨於嚴重。所以臨床上最好不要等病人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後才診治,要早診斷,早治療。相當於臨床上的亞急性期。

(3)纖維化期:關節軟骨破壞後,血管翳繼續增生,引起骨組織壞死、纖維組織增生並鈣化,使關節腔顯著狹窄或完全消失。由於韌帶鬆弛,關節囊纖維化,以及機械因素等導致關節攣縮、半脫位和全脫位,關節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相當於臨床上的慢性期。此期的關節功能障礙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恢複,可造成永久性殘廢。故應早期診治,盡量避免其殘廢的發生。

(三)臨床表現

本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對稱性、多發性、侵蝕性周圍關節炎為特征。關節炎的發病具有慢性、持續性、進行性的特點,常反複發作,時輕時重,逐漸加重,加重的程度和速度有明顯的個體差異,疾病可有暫時性緩解。

1.誘因少數患者可追查到誘因。一般來說,各種感染、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關節扭傷、摔傷和骨折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

2.前驅症狀在出現明顯關節症狀之前,多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無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低熱、手足麻木刺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前驅症狀。

3.發病類型

(1)侵襲型:約占759/6。首發症狀常在關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痛,以近端指問關節尤以中指指間關節最為多見,上肢比下肢常見,多呈對稱性,持續數周,可有間歇性、遊走性表現,常伴有低熱、疲乏、無力、周身不適,食欲不振和體重下降等。

(2)急性發作型:約占8~15%。關節和全身症狀均比較嚴重。由於滑膜和關節周圍組織受累,關節腫脹,而引起嚴重疼痛,患者常需臥床,不敢活動,持續1~2個月,一般不發熱,多需要適當治療才能緩解。

(3)間歇發作型:約占15~20%。特點是關節腫脹,疼痛呈周期性反複發作,每次發作持續數日至數周,自行消退,間歇數日、數周後又頻繁發作。任何關節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關節多見。多數可自行終止,預後良好,一般不致關節破壞,不留後遺症。

(4)成人Still病型:約占3~5%。由於全身多係統損害明顯,故又稱“全身症狀型”。常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突然高熱,達39~40℃以上,可持續數周或數月不等,伴有軀幹、四肢的淡紅色斑丘疹。多數患者有肝脾腫大的髒器損害症狀。關節症狀開始不突出,一般隻有少數關節受累,並以膝、踝、腕等大關節為主。多數在發熱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後出現典型症狀。

(5)非典型發作型:早期極不典型,往往先有長期低熱,並有疲乏、易累、倦怠,持續數月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症狀,可先有1~2個指關節或蹠趾關節疼痛,然後波及多關節。

(6)幼年型:年齡在16歲以下,症狀基本同成人Still病型。

4.關節表現發病時可累及單關節、小關節和多關節,但多數為1~3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可增加至4~10個,甚至更多,且多呈對稱性。可累及全身任何一個有滑膜的關節,這些關節均為可活動關節。以四肢關節,尤以雙手和雙足小關節為主。最常累及的是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和腕關節,其他常見受累的關節是趾間、蹠趾、踝、膝、肘、肩、髖、顳頜、寰樞等關節。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及脊椎。

(1)晨僵: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是由於夜間關節附近的血液循環較差引起的。晨僵多以手指、腕關節為著。並可分為輕、中、重三度。

①輕—晨起1小時內僵硬緩解。

②中—晨起1~4小時內僵硬緩解。

③重—晨起4小時以上僵硬緩解或終日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