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療
首先應停用血管收縮劑滴鼻藥,至少要堅持兩個星期以上,然後治療原發病因,並用其他藥物替換原藥。
2.預防
藥物性鼻炎的發生,主要就是合理使用血管收縮劑滴鼻藥。在患疾病引起鼻塞時,注意治療引起鼻塞的原發病因,從根本上解決鼻塞問題,從而免去使用滴鼻藥。必須使用時,要注意用藥量和用藥次數,避免長期使用,久而成癮,並引發藥物性鼻炎。
(七)急性鼻竇炎
為鼻竇粘膜急性化膿性炎症。重症者可累及骨壁,甚至可引起鄰近器官和組織的合並症。按鼻竇的組成,可分為上頜竇炎、篩竇炎、額竇炎和蝶竇炎。
1.病因病機
(1)由傷風感冒繼發。
(2)鄰近病灶感染擴散:牙根膿腫、扁桃體炎及咽淋巴組織慢性炎症都可引起鼻竇炎。
(3),直接因素:遊泳後汙水直接經鼻腔進入鼻竇或外傷使細菌直接侵入感染而發炎。
(4)全身因素:疲勞過度,營養不良,煙酒過度,特別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結核、慢性腎炎等的病人,全身抵抗力差,易得鼻竇炎。
2.臨床症狀
其引起的頭痛有一定的特點:發病常較急,伴發熱,頭痛部位比較深,多呈隱隱約約的疼痛。在低頭、搖頭、咳嗽或用力時頭痛加重,平臥時頭痛減輕。頭痛有固定的位置和時間。
(1)急性額竇炎:定時性頭痛,每日早起開始,逐漸加重,中午最重,午後逐漸減輕,到夜晚可完全消失,次日又同樣發作,眼眶內上角上部有明顯壓痛。
(2)急性篩竇炎:痛在兩眉間,患側的內眥部有壓痛,炎症較重時,在內眥部或上眼瞼有紅腫。
(3)急性蝶竇炎:一般單獨發病很少,常在頭頂部、後枕部作痛,可放射到頸部和眼球後。
(4)、急性上頜竇炎:頭痛上午輕,下午重,麵頰可腫脹。
3.治療
以根除病因、抗炎消腫、暢通引流和預防並發症為治療原則。
(1)全身療法與急性鼻炎相同。
(2)局部治療:可以改善鼻竇引流、局部熱敷、紅外線或超短波理療、上頜竇穿刺衝洗術。
(3)病因治療:可待急性炎症消退後,應查明原因,予以消除。
4.預防
(1)全身方麵,飲食起居有定時,戒除煙酒,注意口腔清潔,鍛煉體質,多用冷水擦浴,勿穿濕衣服、鞋襪。因為背涼腳凍,易引起傷風感冒。局部方麵,保持環境空氣濕潤,避免鼻幹燥,不輕易滴用鼻藥。
(2)清除鄰近的病灶感染,如慢性扁桃體炎、慢性咽喉炎、齲病等。
(3)鼻腔畸形或病變的矯治。
(4)遊泳時避免跳水和嗆水。
(5)氣壓驟變時的預防:不宜乘坐飛機。
(八)慢性鼻竇炎
是由於急性鼻竇炎之後,體質虛弱,失於調理,反複發作而致。發病數占耳鼻喉科初診病人13.02%。
1.病因病機
(1)全身原因:疲勞、受涼、營養不良、變態反應體質、煙酒過度、全身疾患以致身體抵抗力減弱。
(2)患急性鼻炎時感染蔓延至鼻竇。
(3)鼻腔疾病妨礙鼻竇通氣與引流。
(4)慢性扁桃體炎可使鼻腔阻塞,易誘發鼻竇炎。
(5)鼻腔手術或治療鼻衄時鼻腔填塞物置用時間太久。
(6)鼻竇外傷骨折或異物存留。
因以上種種原因,細菌侵入鼻竇,破壞組織,發生急性或慢性炎症。
2.臨床表現
濃鼻涕、鼻涕倒流、鼻塞、頭痛等症狀。病理學檢查可見鼻腔內有膿鼻涕、鼻蓄膿、鼻涕倒流等現象,嚴重者合並有鼻息肉的存在。
3.治療
先以抗生素與鼻衝洗治療一至三個月;倘若無效,則必須使用鼻內視鏡手術來清除病灶。倘若在冬天或夜裏,症狀比較嚴重時候,建議使用溫濕毛巾,輕輕覆蓋鼻部,一樣可以達到緩和過敏症狀的。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
迎香、鼻通、攢竹、印堂、百會、風池、肺俞、列缺、合穀。
2.定位
迎香—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鼻通—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
攢竹—麵部,眉頭凹陷中。
印堂—前額部,兩眉頭的中點處。
百會—頭頂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風池—項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列缺—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處。
合穀—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緣。
(二)自我按摩法:
1.擦迎香,用雙手食指在雙側鼻唇溝迎香穴處行擦法,以鼻有熱感為度。
2.分推麵部,用雙手手指從印堂穴分別沿前額、上下眼眶分推至太陽穴,另可對人中、承漿進行操作,共5分鍾。
3.拿風池、頸部,先用雙手拇指拿雙側風池,再用單手五指拿頸部,以局部酸脹為度,操作共3分鍾。
4.點穴,對前述諸穴進行點按,以酸脹為度,每穴1分鍾。
5、指扣肺俞穴,五指並攏,叩擊雙側肺俞穴附近的部位,以局部酸脹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