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的低碳道路1(1 / 1)

序一

尊重的代價周其仁

2010年,萬科以獨立建館的方式參展世博會,同時將“尊重的可能”定為其宣導的主題。

我開始也沒鬧清楚“尊重的可能”想要表達什麼,直到我受邀參加萬科的那場論壇。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就是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尊重什麼都可以,但尊重什麼也都需要花費代價。這些年來,環境被犧牲這麼多,從某種程度來講是為了尊重人,滿足人的衣食住行。而在人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現在倒過來,人們才意識到,所謂“天人合一”不是一句隨便可以忽略的過時話語,環境這麼耗費下去對人類長遠發展是不利的,所以要把尊重環境提上議程。當開始尊重環境時,我們也要支付代價。這個代價怎麼付?這就是萬科在世博會上嚐試討論其可能性的一個問題。

任何一個方向上都需要選擇,比如說我們總研究人的經濟活動,最一般的準則就是要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較大的享受。如果說目標是讓環境更美好,我們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至少有兩種可能:一個是人類應該降低自己的欲望,不要過得那麼舒適,環境才不至於被人類消耗得那麼嚴重。為什麼有人夏天空調要開那麼低?如果空調溫度高一點,環境壓力就會小一些。又比如說吃肉,現在的人吃太多,然後再來拚命減肥,這不是來回自我折騰嗎?把欲望降低一點是一種可能。人類很多文明中的一些宗教和習俗,其所倡導的欲望都是很低的。

另一種可能是從成本出發限製人的欲望。人類的欲望不是通過宣講就可以降低的,而是隻有節約成本的理性選擇才能做到。從個體角度,個人選擇簡樸的生活,或整個人類的欲求趨勢,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很難改

變。我傾向於往節約成本這個方向走。節約成本裏麵有一個麻煩,因為我們很多經濟活動的成本很難量化,比如我們開車,油錢是付了,車錢是付了,可是排放出來的氣體,別人吸進去後產生的成本沒有計算進去。什麼時候我們將這個外部性作為成本的一部分來衡量,把一個難以計算與標價的成本計算出來,比如環境汙染成本,列入到為了追求某種享受而需要支付的代價,這將導致人類產生一種新的尊重理念。

人類社會有一個特征:一個願望形成以後它的變化屬於慢變量,不像成本這樣變化非常快。像社會流行理念所產生的影響力很慢,但是能對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中國人原本喝白酒,但最近15年紅酒在中國銷量上升得非常快,白酒不但比例降低而且絕對量也在減少。相比白酒釀造要用糧食而紅酒可以用丘陵山地地區生產的葡萄,紅酒對環境的壓力要小很多。一個效率上更利於環保的理念流行起來後,對整個環境平衡的作用不能低估。

擺在我眼前的這本書,是萬科將曆年所有關乎環保的故事集結而成的一本書。我們知道,規定觀念和潮流向著使世界更美好的方向變化是困難的,但是依然可以宣導,在現代的傳播技術下,新的理念可以比過去更快地影響公眾,我希望更多讀者能看到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