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經濟學的思維與方法(4)(3 / 3)

這裏相關的因素有社會政治經濟製度、家庭背景、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就學機會與條件、職業選擇自由程度等。沒有過硬的家庭背景或社會關係,從政先天條件不足,“官倒”也沒有門子,選擇範圍自然就較小,容易產生做學問傾向;書香門第,自然從小受唯有讀書高的熏陶;有的人青少年時期趕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當不成兵,連工人也當不成,隻好自己讀雜書;當時學馬列蔚然成風,有人於是打下了些社會科學的基礎,加上社會閱曆較多,搞起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研究也就順理成章了。這些都是機會或機遇的作用。

總之,許多人,無非就是在上述種種主觀的、客觀的、內在的、外在的因素的共同決定下,走上了治學的道路。博士們不一定特別傻,但也不一定特別聰明;他們隻是像其他任何人一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生產函數

上文目標函數中的變量,是各種成就,包括做學問的成就,而成就是靠勞動投入換取的。這種投入與產出的關係,便是所謂生產函數。

不同的產出有不同的生產函數,各有其特征。而“學問生產函數”的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征:學問做到一定程度之後,進一步勞動投入的邊際收益率會發生快速遞減。

這指的是,一門學問,最初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較容易的,這時多讀一點書的邊際收益率顯得很高;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後,要想再進一步,就要求再投入比過去大許多倍的勞動和心血,要讀比過去多許多倍的書。

這大概是由以下一些因素決定的。

第一,已經成形的基本知識,自然都是關於已經解決了的問題的,相應的理論自然也就已被別人以明了的形式做了闡述,掌握起來也就較容易;而進一步的知識,總是關於那些尚未解決或未完全解決、還在被人們從各方麵加以探索的問題,掌握起來必然不那麼容易,要讀的書也就多得多。

第二,理論上真正有所成就,哪怕是些微的成就,都需要有係統的知識為基礎,能夠把各方麵的問題融會貫通,還要求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而構成係統的各種問題之間那些複雜和微妙的聯係,以及科學思維方法的精髓或精妙之處,恰恰是三言兩語說不清或者幹脆是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隻能在大量閱讀前人著作特別是大師名著的過程中,在反複深入思考、反省和磨煉的過程中,在大量的、多方麵的知識積累中,逐步體驗出來並且把握住,成為個人的財富或個人的知識。佛學上講“悟”,便是這樣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而“悟”的過程,正是長時期“打坐”,邊際“正果”卻極小的過程。因此,到了一定階段之後的學問生產函數,便可稱為“悟函數”,其特征便是“邊際收益快速遞減”。(這裏我們看到了經濟學“褻瀆神明”的俗氣:學問家們神乎其神的悟性,在經濟學中就叫作“邊際收益快速遞減”。)至於過了悟的階段,會不會出現邊際收益遞增,是否有“悟後階段”,靈感層出不窮,板斧一揮,如入無人之境?是把靈感算作悟後階段的高額產出,還是歸算為悟階段累積的果實?由於我尚未“脫毛”,進入那樣的佳境,所以隻好留待大學同學們作答。

學問生產函數的上述特征,可以解釋以下一些現象。

第一是所謂毅力或恒心在做學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否成就學問,就看一個人能不能經得住打坐的磨難,能不能熬得住邊際收益極低,或邊際成本極高的痛苦。

第二是最終留下來做學問的人總是少數。一個人如若不是不能幹別的,或者不是由於對做成學問的個人偏好極高,那麼他的理性選擇必然是學問做到一定程度便轉而去幹別的。因為對他來說幾方麵不大的成就加到一起所能提供的滿足,必然比在治學之路上一條道走到黑所能提供的滿足為大,或者獲得同等滿足需付出的代價較小。

第三是長期做學問不一定大有成就,但有大成就者必然有相當長期治學的經曆,特別是在知識高度積累的今天。

最後要指出的是,這裏所說的生產函數,是真知灼見的生產函數,而不是冒牌產品或劣質產品的生產函數。著作本身,不一定等於真有建樹。而學術產品是否真有價值,不憑是否有一時的轟動效應,也不能靠自吹自擂或請記者來吹,而是要由同行來評判,由社會實踐來評判,由曆史和後人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