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經濟學的思維與方法(4)(2 / 3)

我們先假定任何人,人之初,隻有一種等量的稟賦即人力資本,而且假定這種稟賦是同質的。這樣,我們就必須首先從偏好的差別來解釋學人的理性選擇結果。

再假定一個人的目標函數具有以下的一般形式:

U=U1(做出學問)+U2(做官或有權)+U3(發財)+U4(悠閑)+……

公式中的U代表“一生獲得的滿足”或總效用;U1則代表各種成就所能分別提供的滿足。這一目標函數的特點在於它是多元的,相互之間可以並不排斥,但各分界是可以單獨計算的。

這裏“滿足”的概念具有一般性。做成了學問,並不一定發財,但也會有一定的經濟收入,基本的物質滿足也還是會有的;百萬富翁有廣廈萬間,提供的滿足很大程度上也是精神上的。因此一項成就所能提供的滿足應該綜合地理解,但各項成就本身的作用可以分別考察。

在“同質稟賦”前提假定下,一個人選擇了做學問而不是其他,那必是由於他具有特殊目標函數結構——必定是由於在他個人的特殊偏好尺度中,“做出學問”所能提供的滿足特別大。因為所謂“同質稟賦”,就是說他不是不能幹別的,問題隻在於他不願去幹,在於其他事業對他來說所能提供的滿足都較學問上有所造就為小,於是他便把有限的人力資源更多地、集中地配置於做學問這一事業中來。所謂“不願幹、不屑幹”等,都表明的是偏好差異。這些是有實際依據的。有的人也曾做過對策研究,嚐試過仕宦之途,不是不會權術,也並非前景不佳,但不久就發現“沒意思”,退回書齋;有的人也做成過買賣,但後來還是棄商從文,都是選擇的結果。於是,盡管世上時興官本位,盡管賣雞蛋的收入比造原子彈的收入多,還是有人在坐冷板凳,在享受清貧的“滿足”。

稟賦與選擇

以上假定“同質稟賦”,目的是抽象地說明個人偏好的作用。但是,盡管一般地說,搬運工與科學家的天賦是相同的,差別總還是有的。

稟賦的差別及其對選擇的影響可分為兩種情況。

一、天然不會幹別的。比如天生就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天生就不會理錢管物,身體又弱不勝衣,於是別無他途,隻有啃故紙堆、爬格子了。就是說,他的人力資本,在其他任何場合都不構成生產要素,不具有有競爭性的生產力。

二、天賦條件特別適於從事科學研究,或者說在這方麵特別具有生產力,於是不必偏好有所特殊,既然做學問較易於有所成就,提供的滿足較大,資源配置自然也就朝這方麵傾斜。無論如何,從小學開始,一路3分4分爬過來的人,一般是不會選擇做學問的。

有利於做成學問的人力資本的特殊因素包括:智商(包括邏輯、語言、分析能力等)、毅力、誠實、謙虛、獻身精神、不怕孤獨寂寞、記憶力以及一般知識基礎等。

在假定隻有一項稟賦即人力資本的前提下談論稟賦與選擇的關係,顯然僅適用於靜態分析,在一定社會曆史階段的一定時點上,人的稟賦是既定的;但從動態角度考察,人力資本本身也是後而知之形成的,除非我們一律從3歲小孩談起。過去條件下選擇了上學讀書,形成了今天的稟賦,於是在今天的條件下,做學問便成了最佳選擇。但有人也許會說:“早知今天搞商品經濟,我當初才不來讀博士呢!”這既是下麵要談到的機會或外界條件問題,也是經濟學所說的“未來是不確定的”,“時間是不可逆的”問題。不過本文不更多地討論信息和預期問題。

信息和預期問題還包括:對自己能力的真實狀況的了解,對未來科學發展程度的展望,以及對自己在將來條件能否有所成就的預期等。

三、機會或外部條件與選擇。要選擇,就有一個選擇範圍的問題,或者機會問題,形式上表現為目標函數有多少個分量的問題。西方人有時假定機會均等,從而把選擇範圍歸結為是否擁有、擁有多少人力資本以外的其他稟賦,如物質資本、遺產等;有時則假定每個人稟賦相同,談論機會是否均等,也就是談論社會提供給某一特定個人的選擇範圍的大小問題,研究我們自己所麵臨的職業選擇問題,似乎自然應該假定經濟稟賦相同,研究其他社會條件對選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