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共鳴勝於雄辯;給話做體檢不說錯話 (2)(1 / 2)

從語言中,能檢測出一個人心裏的狀態。

請設計師A、B、C幫我們設計一張桌子。

A設計師直接做桌子去了。

B問:多大的?什麼材質的?什麼時候要?預算是多少?

C則問:你的桌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將來桌上放花瓶做室內裝飾用,還是用來當餐桌呢?

A做出了桌子,顧客隻能被動接受。顧客產生不滿意的情況,雙方可能會有爭執。

B也做了桌子,顧客也埋單了,已經合格了。

C則有可能讓顧客驚喜。

從三則對話中,檢測出來的就是A、B、C三個人的工作狀態。

當我們說一些話的時候,也要記得多問一下自己為什麼這麼說。有一個寓言說的是:一群人在搬磚蓋房子,一個人去問了其中一個人:“你在幹什麼?”第一個人的回答是:“沒看到嗎?我在出苦力——搬磚。”他又去問另一個人:“你在幹什麼?”第二人說:“我在砌牆。”他再問了第三個人:“你在幹什麼?”第三個人說:“我在修一座宏偉的宮殿。”其實這三個人幹的工作都一樣,就因為他們的思想不一樣,他們的心情就不一樣。就因為心情不一樣,他們工作的質量、工作的效果就不一樣。

心情不一樣,說出來的話不一樣,他們工作的質量、工作的效果就不一樣。這就是你在做事的時候如何去看待事物,眼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當我們檢查到自己近期說話經常使用反問,並且對其他人說話的態度很不耐煩,可能還會經常隨意打斷別人說話的時候,這個體檢出來的結果可能是我們的心出了一點小問題。

說話可能暗示著內心有些焦慮,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是我們自己的心理能量不夠用。那麼就要檢查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我們個人交際範圍在某一個時間點上進行了超出能力範圍內的擴大?

或者總是追求說話的高效率,讓聽到自己說話的人能夠馬上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辦,再或者總是指責別人,糾正對方的錯誤,這都是內心焦慮的一種表現。

不妨先冷靜內心,給大家舉一個主持人魯豫的例子。看她的節目,說話,和別人的互動,經常都是嘉賓的狀態很放鬆,她一副安然享受的狀態,從不著急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她的心已經修煉到了一定的高度,她才能夠不慌不忙,遊刃有餘地把握和一個人說話和溝通的節奏。她曾經這樣說:“做媒體的時間長了,我越做越明白,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觀眾,因為觀眾不習慣看到一個在電視上說教的人。所以我不是特別著急地想把我的想法告訴大家,我是在通過我的嘉賓,通過他們講述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對於生活的看法,對於某一件事的看法,對於愛的看法,我覺得用這樣的方式比較不太會被拒絕。”

她還說:“我們中國人不是說,有理不在聲高嗎?我覺得想表達你的觀點立場,就是要不露聲色,不著急地把你想表達的東西說清楚,我覺得這反而是有說服力的。我一直喜歡‘潤物細無聲’這種境界,就是輕鬆地,溫和地,平等地,把我相信的,把我想說的話告訴別人。”

這種說話的態度來源於內心的態度。

看了一檔節目,有這樣的一個情節,令人感慨。

一個招聘節目,有位漂亮的女孩來應聘。

節目的男主持人就問了她一個問題:“如果此時你來主持這個求職節目,在這個舞台,有個求職者來了,突然間就絆倒了,摔在這個舞台上,你會怎麼辦?請示範一下。”

女孩說的是:“我會說‘我們這位求職者,是因為我的美麗而傾倒呢,還是因為在座12位老板的高智商的才華而傾倒呢?’然後我會把他扶起來,繼續主持節目。”

節目的男主持人笑了,他說:“你應該是先把他扶起來,再說話吧。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要記住,你不但是個主持人,還是個人。有人摔倒了,我們得趕緊把他扶起來,問‘沒事吧’。然後你再開始聊天,你哪能圍著他問‘是我的美貌把你傾倒了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