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兒

《海的女兒》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這部作品是1835年完成的。

作者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從小是個衣衫襤褸又屢遭失敗的背運者,但他卻以傑出的想象力征服了世界。他的作品中多帶有自傳性質,反映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海的女兒》描寫在美麗神奇的大海深處,生活著一群被注入人的生命和性靈的小人魚。一條美麗小人魚向往過人類的生活。有一次她在一場海難中不顧一切救了一位王子的命,並深深地愛上了他。為此被巫婆割去了舌頭,邁開新生出的雙腿上岸去尋找王子。但王子卻把鄰國美麗的公主錯認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並愛上了她,這時的小人魚真想告訴他當海浪要淹沒他的時候,恰是自己救了他,並為了得到他的愛情,放棄了300年的壽命,忍痛離開了親愛的家人,並犧牲了自己美妙的聲音。但如果王子與別人結婚,自己就會變成海上的泡沫。小人魚終於把幸福留給了王子,自己默默地跳入大海。

因為理想的渺茫、遙遠和自己力量微弱,小人魚失敗了。但她那巨大、深沉、執著的愛是感人至深的。讀了這篇童話會使人感到一種單純、崇高、靜穆的美的感受。

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

在這篇童話中,安徒生以滿腔的悲愴描寫了慘死在路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聖誕前夜,富人家裏燈紅酒綠,笑語喧聲,而路邊卻有一個凍餓之極的小女孩。她沒有賣掉火柴,不敢回家。為了防寒,她燃著火柴,仿佛自己就在溫暖的屋裏,吃著烤鴨,還有聖誕樹,還看見了奶奶。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了街角的小女孩,手中是一根燃過的火柴,嘴邊掛著微笑,她死了。

安徒生以犀利的筆鋒向不平等的社會提出血淚的控訴,反映了下層人民群眾的苦難與不幸。從藝術角度看,這篇童話想象豐富,思想深刻,充分展示了一塵不染的童心世界,並有一種詩的意境。

福地

《福地》是丹麥著名作家彭托皮丹於1891~1895年完成的小說。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19世紀末,不少丹麥的年輕人受到歐洲進步思潮的影響。哥本哈根的青年牧師埃曼紐爾·漢斯特德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有一個可愛的未婚妻。但是埃曼紐爾並不滿足於這樣的生活,他立誌深入農村,進行改革。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離開了家庭和未婚妻,去到農村。他擔任鄉村教區的牧師,把全部薪俸捐給窮人,自己經營農莊來維持生活。

埃曼紐爾在貧窮的農村裏已經度過了不少年頭。他和當地一個名叫漢西諾的姑娘結了婚,成了家,有了三個孩子。他和富裕的家庭斷絕了關係,和附近的鄉紳也從不來往,完全過著農民的生活。但是埃曼紐爾在農事方麵是外行,天氣又似乎和他作對,他種下的莊稼總是得不到好收成,一家人過著窮困的生活。埃曼紐爾改革社會的計劃也遇到了許多困難,農民不理解他作出的個人犧牲,也不熱心支持他的行動。他雖然娶了漢西諾,和一些農民成了親戚,但他們總覺得他是個漂來者,是外人。埃曼紐爾積極地參加了為農民謀福利的人民黨活動,可是人民黨在議會裏被保守黨擊敗,失望的農民對埃曼紐爾更產生了懷疑和不滿。

這時,埃曼紐爾家裏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的大兒子耳朵發了炎。埃曼紐爾以為這是小毛病,再加上他對當地的醫生哈辛抱有成見,認為醫生屬於自己所唾棄的上流社會,沒有請他來及時給孩子治療。結果孩子的病因為耽誤了時間,急驟惡化,終於不治身死。由於悲痛,埃曼紐爾和妻子發生了隔閡。漢西諾認為丈夫懷念著過去的生活,想離開貧窮落後的農村。

一天下午,埃曼紐爾出外散步,遇見哈辛醫生和一群來郊遊的客人,其中有他過去的未婚妻通內森小姐。他們邀請埃曼紐爾同到東道主哈辛醫生家裏去吃晚飯。埃曼紐爾在那裏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舒適生活:華麗的陳設、豐盛的食品、優雅動聽的音樂、歡快的閑談,這一切使他產生了若有所失的惆悵情緒。他開始覺得拒絕了通內森的愛情和富裕的家庭生活對自己是一個多麼大的損失。

通內森小姐的父親曾經是這個教區的牧師。她特意來到父親住過的牧師住宅探望今天的主人埃曼紐爾。她看見過去陳設得十分整齊的牧師住宅已經變得破敗不堪,隻剩下幾件簡陋的家具。住宅四周的花園和草地由於無人修整已經成為雜草叢生的荒地。她不禁大吃一驚,簡直不能相信自己愛過的那個朝氣蓬勃的青年現在竟變得如此消沉,聽任四周的一切破損荒廢下去而不聞不問。埃曼紐爾在她責難的目光下感到羞愧。他把農莊經營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雇工的懶惰。他和雇工發生了爭吵,全體雇工都離開了他的農莊。埃曼紐爾和當地農民的關係更進一步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