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保體養生(2 / 3)

現代醫藥科學告訴我們,凡藥都具有兩重性,在發揮其治病功效的同時,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經常服用後還會出現耐藥性。曾國藩所謂“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便頗含有這樣的道理。

4、同治四年閏五月十九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兒:

接爾十一、十五日兩次安稟,具悉一切。爾母病已痊愈,羅外孫亦好,慰慰。

餘到清江已十一日,因劉鬆山未到,皖南各軍鬧餉,故爾遲遲未發。雉河、蒙城等處日內亦無警信。羅茂堂等今日開行,由陸路赴臨淮。餘俟劉鬆山到後,擬於二十一日由水路赴臨淮。身體平安。惟廑念①湘勇鬧餉,有弗戢②自焚之懼,竟日憂灼。蔣之純一軍在湖北業已叛變,恐各處相煽,即湘鄉亦難安居。思所以痛懲之之法,尚無善策。

楊見山之五十金,已函複小岑在於伊卿處致送。邵世兄及各處月送之款,已有一劄,由伊卿長送矣。惟壬叔向按季送,偶未入單,劉伯山書局撤後,再代謀一安硯之所。該局何時可撤,尚無聞也。

寓中絕不酬應,計每月用錢若幹?兒婦諸女,果每日紡績有常課否?下次票複,吾近夜飯不用葷菜,以肉湯燉蔬菜一二種,令其爛如臡③,味美無比,必可以資培養(菜不必貴,適口則足養人),試燉與爾母食之(星岡公好於日入④時手摘鮮蔬,以供夜餐。吾當時侍食,實覺津津有味,今則加以肉湯,而味尚不逮於昔時)。後輩則夜飯不葷,專食蔬而不用肉湯,亦養生之宜,且崇儉之道也。顏黃門(之推)《顏氏家訓》作於亂離之世,張文端(英)《聰訓齋語》作於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極精。爾兄弟各覓一冊,常常閱習,則日進矣。

滌生手示 (清江浦)

【注釋】

①廑(jǐn)念:殷切關注。

②戢(jí):收藏兵器,引申為停止戰爭。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件事不能平息,擔心可能會引火自焚。

③臡(ní):帶骨的肉醬。

④日入:太陽落下去。

【當代闡釋】

飲食與養生

飲食,是人體從外界環境中吸取賴以生存的營養與能量的主要途徑,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表現,是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的。“民以食為天”是眾所公認的常理,“安穀則倉,絕穀則危”,飲食活動在人類曆史發展進程中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人們飲食的根本目的在於使人氣足、精充、神旺、健康長壽。

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使氣血充足,五髒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陳代謝功能活躍,生命力強,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大,抵禦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強。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的情況,予以適宜的飲食營養或以養精,或以補形,既是補充營養,又可調整陰陽平衡。不但保證機體健康,也是防止發生疾病的重要措施。

曾國藩在飲食上主張“少食”、“素食”、“清淡”。 日常生活多以素食與蔬菜為主,“常食老米粥以療脾虧”,“吾夜飯不用葷,以肉湯燉蔬菜 一、二種”, 他告誡子弟“夜飯不葷,專食素,亦養生之宜,且崇儉之道也”,他深知“脾胃為人後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魚大肉,皆可損傷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養脾胃,脾胃得養,自然健康長壽。

在曾氏的飲食養生觀中最突出的就是“有節”的理念,《呂氏春秋·季春紀》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髒之葆”,《黃帝內經》中說:“飲食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謂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節製,不能隨心所欲,要注意飲食的量和進食時間。

中醫學認為,一日之中,機體陰陽有盛衰之變,白天陽旺,活動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暮陽衰陰盛,即待寢息,以少食為宜。因此古人有“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的名訓。

我國傳統的一日三餐,若能經常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是大有好處的。

總之,通過飲食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通過飲食調配,糾正髒腑陰陽之偏頗,從而達到強身壯體、抗老防衰,這也是中醫飲食營養理論的主旨之所在。

【文化常識】

《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所撰寫的,記述個人經曆、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係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史名著。

顏之推南北朝時期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曆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學問,他幾乎都鑽研過,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理論和實踐對於後人頗有影響,《顏氏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為家教典範,影響很大。

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麵,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

因此,曆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縱觀曆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麵都有驚世的表現,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漢書》的顏思古,書法為千年楷模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5、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兒:

三十日成鴻綱到,接爾八月十六日稟。具悉爾十一後連日患病,十六尚神倦頭眩,不知近已痊愈否?吾於凡事皆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二語,即養生之道亦然。體強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體弱者,如貧人因節嗇①而自全。節嗇非獨食色之性也,即讀書用心,亦宜儉約,不使太過。餘八本匾中,言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又嚐教爾胸中不宜太苦。須活潑潑地,養得一段生機。亦去惱怒之道也。既戒惱怒,又知節嗇,養生之道,已盡其在我者矣。此外壽之長短,病之有無,一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凡多服藥餌,求禱神祗,皆妄想也。吾於醫藥、禱祀等事,皆記星岡公之遺訓,而稍加推闡②,教示後輩。爾可常常與家中內外言之。爾今冬若回湘,不必來徐省問③,徐去金陵太遠也。朱金權於初十內外回金陵,欲伴爾回湘。

近日賊犯山東,餘之調度,概谘少泉宮保處。澄、沅兩叔信附去查閱,不須寄來矣。此囑。

滌生手示

【注釋】

①節嗇:節省;節儉。

②推闡:推究闡明。

③省問:探望;問候。

【當代闡釋】

養生以戒惱怒為本

曾氏提出“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的確是悟出了人生在世的的真正訣竅。

養生以戒惱怒為本,就是說,凡事都要心平氣和地對待,不要動輒發脾氣,否則不僅傷身,也傷感情,對養生十分不利。好像道理上很明白,但很多時候,人們很難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工作或生活上有壓力、心情煩躁、傷及“麵子”等時候,情緒總是容易失控,而事後又常感到後悔。這就是說,修為沒到家呢。其他諸如讀書作文,立身居家等方麵,曾氏的這些訣竅也同樣值得借鑒。

生氣在佛教中稱之為“嗔心”,佛教裏把“貪、癡、嗔”視為“三毒”,而嗔是危害最大的。佛陀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所以,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在許多時候是十分重要的。從養生角度上說,曾氏的“戒惱怒”養生哲學,還是值得借鑒的。有時心裏不舒暢的時候,不如換個環境,或者轉移一下注意力,比如跟朋友聊聊天,聽聽音樂,散散步,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盡量回避那些令自己不快甚至惱怒的事情,同樣可以起到“戒惱怒”的目的。

研究人員告訴生氣的人,在情緒激動時,大腦會分泌出很多應激激素,使呼吸道擴張,大腦、心髒和肌肉係統吸入更多的氧氣,血管擴大,心髒加快跳動,血糖水平升高,生氣是一種危害身體健康的行為。相反,大量的醫學研究資料證明,長壽的人不易動怒,胸襟開闊,樂於做事。經常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有利於保護腦的功能,能促進對神經係統興奮和抑製的調節,能緩和重要髒器的衰老,減少疾病的發生。

孫思邈在《攝生詠》中說:“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虛心易役,氣弱病相因。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夜寢鳴雷鼓,晨興漱玉津。妖神難犯已,精氣自全身。若要無百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言命,修行本在人。時時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可謂是諄諄教誨,語重心長。而比曾國藩稍後的清朝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有一副名聯:“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成卻病方。”倒真可以成為養生的座右銘了。

6、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諭紀澤紀鴻

【原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二十日接紀澤在清江浦、金陵所發之信。二十二日李鼎榮來,又接一信。二十四日又接爾至金陵十九日所發之信。舟行甚速,病亦大愈為慰。老年來始知聖人教孟武伯問孝①一節之真切。爾雖體弱多病,然隻宜清靜調養,不宜妄施攻治。莊生雲:“聞在宥②天下,不聞治天下也。”東坡取此二語,以為養生之法。爾熟於小學,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養生亦然,治天下亦然。若服藥而日更數方,無故而終年峻補,疾輕而妄施攻伐強求發汗,則如商君治秦、荊公治宋,全失自然之妙。柳子厚所謂名為愛之其實害之,陸務觀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皆此義也。東坡遊羅浮詩雲:“小兒少年有奇誌,中宵③起坐存黃庭。”下一存字,正合莊子在宥二字之意。蓋蘇氏兄弟父子皆講養生,竅取黃老微旨,故稱其子為有奇誌。以爾之聰明,豈不能窺透此旨?餘教爾從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淺,卻得自然之妙。爾以後不輕服藥,自然日就④壯健矣。

餘以十九日至濟寧,即聞河南賊匪圖竄出東,暫住此間,不逮赴豫。賊於二十二日已入山東曹縣境,餘調朱星檻三營來濟護衛,騰出潘軍赴曹攻剿。須俟賊出齊境,餘乃移營西行也。

爾侍母西行,宜作還裏之計,不宜留連鄂中。仕宦之家,往往貪戀外省,輕棄其鄉,目前之快意甚少,將來之受累甚大。吾家宜力矯此弊。餘不悉。

滌生手示 二月二十五日

李眉生於二十四日到濟寧相見矣。四叔、九叔寄餘信二件寄閱。他人寄紀澤信四件、王成九信一件查收。

【注釋】

①孟武伯問孝:出自《論語·為政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隻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言外之意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製,其它各方麵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麵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②在宥(yòu):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

③中宵:中夜,半夜。

④就:湊近,靠近。

【當代闡釋】

養生宜清靜調養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屬於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但異常的情誌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係統的功能失調,應注意情誌調養。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以養之”,主要是指靜神不思、養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而言。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靜有助於神氣的潛藏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醫學研究發現,神經衰弱、失眠的人靜坐閉目養神可以抑製噩夢,調節神經係統的使大腦得到相應的休息,同樣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曾氏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提到“爾雖體弱多病,然隻宜清靜調養,不宜妄施攻治。” 一般來說,有餘之病易治,不足之症難調。所以,針對孩子體弱之症,曾氏非常明智地提出了“靜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