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劉氏集團開門營業
仗打完了
仗打完了的第一件事情,當然就是休養生息。
別急,在休養生息之前,還得鞏固政權。政權不穩,那個生息又如何休養?如果七拱八翹,別說休養生息,多半還會又起戰端。此時此刻,劉邦麵臨兩個問題:第一、功臣集團如何安排?第二、項羽的殘餘勢力如何解決?
任何一個問題解決不好,都可能讓他剛剛獲得的政權,又處於風雨飄搖。
他得穩住。
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就必須了解一個心理問題,眾多苦大仇深的兄弟夥們,為什麼會甘願冒著生危險,跟著你老人家幹革命?
也許,最初的確是為了解救勞苦大眾於水深火熱之中,反抗暴秦。
但是,4年前暴秦已經被推翻。可他們依然不離不棄跟著你,甚至還吸納原本不是自己陣營的同誌,堅定不移地跟著你繼續革命,這又是為什麼呢?
顯然,這中間不可或缺地懷有私心。
這個私心,自然是因功封爵。
劉邦處理得很好。
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大封功臣。
既然分封了諸侯王,又大封了功臣,各位革命同誌自然要投桃報李,紛紛上書,擁戴劉董事長榮登:皇帝。
劉邦同誌三推三讓,然後欣欣然興高采烈——笑納。
嗬嗬,皆大歡喜。
要解決第二個問題,就比較複雜,因為各為其主,他們實實在在並不是反革命,隻是站錯了隊跟錯了人。劉邦采用了兩種手法:安撫和鎮壓。
對各為其主並改過自新的同誌:安撫。
對死心塌地要將反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同誌:鎮壓。
然後哭祭項羽,一把鼻涕一把淚,情真意切,聲淚俱下,哭得那個昏天黑地,傷心欲絕——他老人家做得出來。
打了你,殺了你,把你的殘餘勢力消滅殆盡,然後厚葬你並誠懇哭祭。
末了,極盡“長者”之能事,慈祥與善良,真誠分封項氏家族成員4人為列侯,並賜姓劉——穩定人心和穩固政權的需要。
所以,我一再告訴大家,劉邦盡管出身布衣,讀書不多,文化不高,但依然不影響他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家——任何一件事情,特別是國計民生,他永遠不會感情用事。
接下來,定都關中——改鹹陽為長安。
當然是:長治久安。
再接下來:休養生息。
大漢初建,百廢待興。秦朝的暴政,秦末的混戰,綿綿長長N多個十年,天災與人禍並行,饑荒頻發,物價飛漲——勞苦大眾流離失所,就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為了幾粒米,就會賣兒賣女,甚至餓慌了,以人為食也時有發生,人口銳減。
僅用一組數字,就可以說明問題,秦統一六國時,全國人口2000萬,到大漢立國之初,全國人口5-600萬。
我的天哪,這計劃生育功勳卓著,無需宣傳,1000多萬人口自動消滅。浩浩蕩蕩泱泱大國,竟然就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哀鴻遍野。
整個一個大漢皇朝,歸納起來,也就八個字:山河破碎,滿目瘡痍。
為了盡快地扭轉這一讓人傷心流淚的局麵,劉邦集團製定和推行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政策。這一些個政策,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當然就是:休養生息。
兩個基本點:政治上、以黃老思想的清靜無為理念,作為治國綱領;經濟上、解放勞動力,輕徭薄賦,大力發展農業經濟。
同時,為了造成一個安定的國際國內環境與局麵,在外交上,北和南撫,避免戰爭,穩定邊防。這為國民經濟的大力發展和迅速提高,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
北和:以和親的方式,和剽悍的匈奴帝國締結良緣,解決大漢帝國北部邊患。
南撫:以招撫的方式,給予割據南方的南越武王“一國兩製”,自主自立,解決大漢帝國南疆的不安定因素。
因篇幅,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包括北和南撫等等具體內容和手段,本書略。
總之,一係列政策的實施之後,大漢皇朝逐漸恢複元氣。人口也在很短的時間內,趕超千萬。嗬嗬,我中華民眾的第一能耐,無可爭議地——造人最快。
連毛主席都說:人定勝天。
當然多多益善。
欣欣向榮,很快就逐現雛形。
其政治製度,依然沿襲秦製,隻是稍有一滴滴兒的變化,郡縣製與封國製並存。到這個時候,我大漢民族的第一家集團公司,除了開張營業之外,也逐漸納入正軌。
一個逐漸崛起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漢族,正昂首挺步走向未來,並強悍屹立於世界東方。
別不把領導當幹部
很長時間以來,劉邦其實就是一個不知禮義廉恥的同誌。當然,我們可以用美麗悅耳的語言表揚他:豪邁大度。
他生長於社會底層,又邀約了一幫苦大仇深的農民兄弟幹革命,他老人家不豪邁大度,又哪來革命的凝聚力?如果,什麼事情都要以禮儀衡量處理,他那一幫農民兄弟,早就拍拍屁股,走矣。
其實,就算他本人,對那所謂的“禮儀”,也是一頭霧水。他本人就是苦大仇深的一員,有得肉吃,便興奮,有得酒喝,就激情四溢……那“禮儀”是一個什麼東東?
如同今天的包工頭,帶了一幫農民工在建築工地打天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禮儀”何物?
不好意思,天下都被他老人家拿下了,“禮儀”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也不得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不然,劉董事長要暈菜。
因為,苦大仇深的老兄弟夥們,就沒有把他這位至高無上的領導,當了幹部。他們當然就在朝堂之上喝酒爭功,他們當然就會滿嘴酒氣大呼小叫,一言不合,拔出劍來就操練武功……時時刻刻毫不顧忌,哪怕正在召開政治局常務會議,也會不聽招呼地大打出手。
劉邦暈菜。
也太不把領導當幹部了嘛。
這個世界,永遠都有有心的同誌,他們當然就在時時刻刻關注領導的用心,不易覺察的心思。他們永遠都可以提出讓領導開心的建議。在如此混亂的政治局會議上,有一位同誌,就瞧出了劉邦的鬱悶。他就告訴了劉邦:要解決如此混亂的場麵,唯有一個辦法。
劉邦正在苦惱,即刻就問:什麼辦法?
領導上鉤,這位同誌當然開心,於是笑,笑得神秘:兩個字,禮儀。
劉邦皺眉:禮儀?會不會難搞啊?
言下之意,我本人就苦大仇深,如果太過難弄,我可學不會。
這位同誌胸有成竹:不難。最為關鍵的問題是,要讓同誌們明白君臣之禮,別在政治局會議上大打出手——既不利於團結,也上領導顏麵,有失體統。
咦,這個好。
劉邦來了精神:你能具體說說辦法嗎?別太難,弄得我都學不會,更別說這幫苦大仇深的老兄弟夥們了。
這位同誌很有耐心,言微旨遠:五帝樂章不同,三代禮儀各具。我朝的禮儀,可參照古禮秦儀,或増或減,既體現大國朝儀又簡單易行。
劉邦沉吟。
他老人家之所以沉吟不語,其實是他本人非常討厭禮儀。因為他早就懶散慣了,而且從來就視禮儀為糞土。一旦禮儀規矩形成,當然這幫老夥計們可能被禮儀管束,但自己也在約束之列。但如果不要禮儀規矩,這幫老家夥們,也實在要讓人暈菜。
見董事長不語,這位同誌繼續給力:我可以給你製定一個足夠展示帝王威嚴、威加海內並威服眾勳貴們的偉大的朝儀,向全天下展現帝王的尊貴,皇帝的威嚴,以及做臣子的責任和禮儀。
啊,有這麼好的事?
您老人家就等著享受吧。
其實,這個時候的劉邦,倒不一定相信,這位同誌所說,真有那麼好。不過兩全相害取其輕。想想,算了吧,那就來一點兒——禮儀。
於是,我大漢禮儀出現。
這位提出“禮儀”建議的同誌,名叫叔孫通。在《史記》中,我們偉大的司馬老兒遵他為:儒宗。因為正是他老人家的建議,使得儒家文化一步步發展壯大,並最終成為主流的根據地。
得到尚方寶劍,叔孫通就專程去到魯地——孔聖人的家鄉,招聘30多位儒生,在把皇帝身邊的學者,包括自己的弟子100多人弄到野外,拉繩索、紮草人,一本正經模擬訓練。
一個月後,劉邦親往視察。
大開眼界。
哇,這個好,既體現皇帝威儀,做起來還非常簡單。
於是下令:全體中央委員,通通學習朝儀。
公元前200年,長樂宮正式落成,全體中央委員通通道賀,大漢朝儀正是啟用。
那一天,當東邊天上的黑幕,被陽光撕開那一絲絲縫隙的時候,中央委員們便被叔孫通安排的司儀依次引領,魚貫進入殿門。大殿前旌旗碧空,迎風招展,莊嚴肅穆的戰車、威武整齊的騎兵、步兵,列隊陳列。功臣、列侯、將軍、軍吏依次麵東而站;丞相引領文官,次序井然,麵西而立。當司禮官引領全體中央委員完成九種禮儀之後,我們敬愛的董事長——皇帝同誌,才乘坐其專車,從寢宮裏緩緩駛出。前麵有專人高舉旗幟傳諭肅靜,並引領中央委員們,依次拜賀,並各自入位,一個個低眉順眼。然後,端上酒爵按級別高低依次向偉大領袖敬酒。
啊,這個好。
劉邦開心,不僅再沒有高聲喧嘩,整個過程有禮有節,場麵莊嚴而隆重。於是感慨:朕今天終於明白了做皇帝的尊貴啊。
嗬嗬,從今天開始,他老人家也“朕”矣。
這下好了,看誰還敢不把領導當幹部?按照朝儀規定,拖出去,打屁股!
據史料記載: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
一套完美的程序,即將偉大的皇帝,與所有的中央委員拉開距離。一道靚麗而神聖的光環,就在這莊嚴肅穆的形式中,在這浩瀚博大的氣勢裏,降臨中華帝王的頭上,淩然不可侵犯。劉邦曾經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老兄弟夥們,從這一刻起,再不敢對他藐視,剩下的,就是伸長脖頸的仰視,膽顫心驚的恭敬。我中華2000多年的封建皇權思想,也就此深入人心。
我中華男人的奴性,也就在此一刻,無緣無故在大眾心中紮根。
每一個人,對高高在上的皇權,從此懷有深深的敬畏。
同誌們,現在明白了嗎?為什麼滴滴兒大的一個小國,來不來就要搞一個“閱兵儀式”。無論物力財力實力幾許,來一個全天候的電視追蹤——大閱兵,全世界滾動播報。
嗬嗬,體現權力嘛。
原來大閱兵的曆史淵源,居然就是從我大漢朝儀演變而來。
做點兒自己的事情
當政權穩固了,長治久安了,而且休養生息國計民生了,走上皇帝崗位的劉邦同誌,也該做點兒自己的事情了。這一件事情,與他的私心有關,他得為劉氏集團的後世作想。
建國之初,為了安定人心和穩固政權,更為了自己可以一屁股坐在那把皇帝的椅子上,他不得不分封7個諸侯王。
但是,不好意思,他的屁股已經在皇帝的寶座上,坐穩矣。既然坐穩了這把萬人景仰的皇帝椅子,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分封出去的權力,收回來。
嗬嗬,不愧政治家。
他瞄準的第一個同誌,是楚王韓信。
在他的心中眼裏,如果韓同學被收拾了,或者至少被穩住掌控了,那麼,其他的諸侯同誌收拾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從沛縣起事,到走上皇帝崗位,劉邦同誌就沒有怕過任何人,哪怕他被項羽打得屁滾尿流抱頭鼠竄,他也從來就沒有怕過項羽,總是屢敗屢戰,而且不斷挑戰,越戰越勇。
他連偉大的西楚霸王都不怕,還會怕其他人嗎?
回答是否定的。
普天之下,他的確誰都不怕,就怕一個人。
不好意思,這個人就是:韓信。
他怕韓信,而且怕得要命。他比誰都清楚,當時的那個天下,無論遇到多麼強大的對手,都可以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同誌,隻有一個人:韓信。
如果說“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使韓同學一舉成名,也讓劉董事長刮目相看的話,“聲東擊西”則讓天下人驚歎,也使劉董事長暗生警覺了,即刻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抽走韓信的精兵。但韓同學不氣餒,以僅剩的1萬老兵為基礎,同時招撫2萬新兵蛋子並千裏奔襲,竟然以下戰書填戰表囂張氣焰的勢態,當麵鑼對麵鼓,正麵攻擊以逸待勞並嚴陣以待的20萬人趙國大軍,完美演繹“背水之戰”——再創輝煌。
這一戰,韓同學不僅使他的軍事奇才,令天下人瞠目結舌,更讓我們的劉董事長膽顫心驚。盡管韓同學是劉董事長手下員工,但哪一天他突然不聽使喚而掉轉槍口,劉董事長拍著胸口問自己,他肯定沒有能力接招。
接下來韓信一掃趙燕齊,在濰水之戰中,同樣地出奇製勝,一舉殲滅項羽手下第一強將龍且的20萬大軍,令天下人由衷歎服。此時此刻的韓同學已經尾大不掉,幫楚,楚勝;助漢,漢贏;保持中立,即三足鼎立。
在如此境況下,劉董事長再次發揮他政治手段的隱忍與嫻熟,除了封韓信齊王之外,並加封他地盤。韓同學最終決定還是歸於劉董事長麾下。
垓下之戰,能征慣戰的偉大的西楚霸王,將其奮勇與猛烈,發揮至極致,左衝右突,衝一片殺一片,的的確確勇冠無敵。但就是如此的英雄豪傑,也依然無法擺脫,韓同學十麵埋伏的處處殺機。
摸著自己的胸口,劉董事長明白,在軍事上,就算自己強過項羽百倍,在如此的十麵埋伏之中,別說如項羽一樣左衝右突,直至單騎突圍,恐怕就算抵擋一下下的可能性,都沒有發揮的機會。
楚漢戰爭的勝利,韓同學無疑為第一功臣。
為了穩定建國初期的時局,盡管心中有120萬個不情願,他也不得不對韓信封王;盡管玩了一下下手腕,將齊王改封楚王。但他心靈底處非常清楚,這無疑為他劉氏公司,埋下了一顆威力巨大的,說不準更是致命的定時炸彈。如果某一天,韓同學頭腦裏的筋搭對了,突然就與他的劉氏公司為敵,後果不堪設想。
他恐怕比誰都明白,如果哪一天他與韓信對壘,無論他有多少兵,也無論他玩盡什麼樣的手段,他都不是韓同學的對手。要讓自己真正地做到長治久安,並世世代代“安”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消滅那個強大到無人能敵的軍事天才。
不然,他永遠沒有辦法真真正正地“安”。
臥榻之旁,竟然有一位軍事天才酣睡,我們偉大的劉董事長那豔豔的肥臀,豈不如坐針氈?
當然,他可以先收拾其他的諸侯,以劉邦此時的軍事實力包括其軍事才能,要收拾這一類的諸侯朋友,肯定就是輕鬆平常的事情。但是,這顯然會使韓同學警覺,一旦韓同學醒悟,誰收拾誰,就不可能是劉董事長說了算的事情了。
所以,他得先下手——先下手為強嘛。
於是,當他的屁股在皇帝的椅子上坐穩之後,就有人上書告狀:楚王韓信謀反。
誰上書?證據在哪裏?劉邦沒說。估計司馬老兒也沒有辦法找到合理證據,也就隻好在《史記》中,告訴我們後世的讀者:“有人舉報”。這個所謂的“有人”,也許除了劉邦之外,恐怕就隻有老天爺知道了。
當然,我中華民族曆經N多個千年的文明發展,曆年曆代,類似的事件實在太多,以我們21世紀讀者的聰明和睿智,劉邦不說,老天爺不講,我胡寧也不推測,這個“有人”究竟是誰?我們心胸敞亮和見多識廣的讀者,肯定早就已經心知肚明。
正確,這個誰,就是劉邦本人無疑。
他當即召集中央政治局會議,煞有介事地憂心如焚:韓楚王謀反,為之奈何?
政治局委員異口同聲同仇敵愾:幹他奶奶滴,抓起來活埋(亟發兵,坑豎子耳——《史記》語)!
沉默。
不是政治局委員沉默,是政治局老大沉默。
抓起來?談何容易!盡管韓信在垓下之戰後,就被劉邦迅速劫奪兵權。可這小子大約打仗打得太過習慣,到楚國後不到一年,即組建了一支隊伍。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而且總是出奇製勝,哪怕就是楚地的一幫新兵蛋子的隊伍,多半就與戰無不勝拉上了關係。劉邦瞧瞧身旁的一堆能臣武將,要抓韓信,誰是對手?
算了,還是找人私下聊吧。想想聲東擊西,念念背水之戰——別韓同學沒有抓住,風聲倒飛去楚地。韓信得此消息,別說抓他,能夠擋住他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韓同學早就教導過他:打人就要打措手不及。
早早地就把消息走漏出去,那是打措手不及嗎?
根本就是往人家槍口上撞嘛。
他找來了陳平。
陳平就問了:陛下精兵孰與楚(《史記》語)?
這話的意思:老大,是你的軍隊厲害,還是韓信的軍隊凶猛?
每逢這樣的時侯,劉邦都極為可愛,老實得可愛:肯定幹不過他的軍隊(不能過——《史記》語)。
陳平又問了: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史記》語)——老大的將領,誰可以戰勝韓信?
劉邦還是老實:無人能及。
什麼都不如,那還幹過什麼勁?兵不如楚,將不能及,還要興兵抓韓信,豈不是自討挨揍?陳平就一針見血:竊為陛下危之(《史記》語)。
你怎樣做,非常危險,我深為老大您擔心。
劉邦很無奈,做無辜狀:為之奈何?
我怎麼辦啊?
陳平微笑:老大您旅遊啊。
劉邦皺眉:都什麼時候了,還開玩笑?
陳平辯解:沒開玩笑啊,古時,天子常常在全國各地巡行,會見各地的諸侯。南方有一個地方叫雲夢澤,可是人間仙境。
劉邦眉心疏散:啊,朕知道了,你要朕雲遊雲夢澤。
陳平:然後呢?
劉邦眉飛色舞:朕遊雲夢澤,並在陳州會見各路諸侯。陳州在楚地西界,韓信聽到朕出遊,又到了他的地盤上,他當然得來謁見。
天哪,舉一反三——孺子可教!
陳平循循善誘:然後呢?
劉邦樂嗬嗬:那還用教嗎?當他謁見朕的時候,即把他抓起來。這當然就無需勞師動眾征兵派將,既避免大軍遠征的疲勞,又減少動用兵源的錢糧,而且也不會產生戰亂,出現滿目瘡痍的局麵——隻需三兩個武士則足夠矣。
陳平恭維:能為天下蒼生計,陛下英明。
劉邦有些兒雲山霧水,摸摸頭:是朕英明嗎?朕咋感覺你英明呢?
陳平態度誠懇:陛下謙虛。如此睿智英明的計策,除了陛下,還有誰可以想得出來?
劉邦摸摸胡須,再挺挺胸膛,躊躇滿誌:也是哈,這叫請君入甕。
在這裏,我必須為大家指出的是,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幾乎所有的中央委員,似乎都懷有深度的默契一般,有意回避。那就是:韓信謀反,證據呢?
至少,出示一下舉報信吧?
沒人提及。
包括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陳平,劉邦起事就在一起並起到左右二臂作用的蕭何曹參,跟著韓信南征北戰的戰友樊噲灌嬰,韓信的第一推薦人也是劉董事長司機的夏侯嬰……通通失語。
嗬嗬,連老天都笑了。同誌們明白了嗎,政治家就是這樣當滴。
很快,劉邦出遊,韓信就如同約好的一般,恭敬謁見,輕鬆被抓。撤楚王,降淮陰侯。並一直放在京城居住——便於監督掌控嘛。
從此之後,劉邦可以睡會安穩覺了。
那麼,韓信的最終命運呢?
請看下回分解。
欲加之罪
抓了韓信之後,劉邦並未即刻就誅殺這位同誌。
韓信的確未反,殺一個人,特別是殺大漢立國的第一功臣,總得有一個合理的道理嘛。這之後,劉邦放開手腳解決其他異性諸侯王——他們,都不具有超過劉邦本人的軍事實力和軍事才幹,解決起來當然就輕鬆愉快了很多。
基本上把所有的異性諸侯王,都解決之後,韓信的問題就再次提到議事日程上了。
他得死。
我個人認為,在此之前,劉邦其實不忍誅殺韓信,畢竟,韓信是軍事天才。在這個過程中,張良其實就從側麵教過韓信,要韓信如他張良一樣,在劉邦活著的時候,玩兒命地示弱。一個方麵,自己實在太弱,手無縛雞之力,讓領導放心;另一個方麵,可以將以往的軍事戰列,總結上升為軍事理論,讓領導感覺有點兒作用,既為國家貢獻,也為後人留下寶貴資料——精力都放在著書立說上麵,肯定就沒有機會和時間,騰出手來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其實,還是讓領導放心。
這也許是保障活命的唯一出路。
張良本人就是這樣做的。其實,他的能耐和作用,不在韓信之下,他可以運籌帷幄啊。劉邦就是有了張良的運籌帷幄,才可以最終走向輝煌。反之,如果他幫著什麼同誌運籌帷幄,把那要人老命的矛頭,直指他劉董事長,豈不是巨大麻煩?這能耐,沒準兒還遠大韓信很多。
但他給劉邦的印象,就是體弱多病,卿卿哈哈,打不起精神,於是信教練功——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史記》語)。
不吃飯,咱們練神仙。
連呂後都看不過,極力勸他吃飯,人生不過百年——何至自苦如此乎(《史記》語)?
連飯都不願吃,他還會與劉董事長較勁嗎?
所以,張良安全。
非常非常的遺憾,韓信沒有理解張良的一片苦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自感時日不多,他在,韓信多半會忌憚其威懾,不會也不敢生出什麼事情來,他不在,韓信要做個什麼事情出來,既不會有所忌憚,更不會遇到對手。
劉董事長顯然下定了決心:必須在自己死之前,讓韓信先去閻王殿裏報到。
借此一角,弱弱地告訴同誌們,能力太過強悍,在特定的情況下,恐怕正是致命死結。
韓信做的最大一件蠢事就是,一到楚地,即訓練一支強悍的軍隊。仗都打完了,你訓練一支英勇無敵的軍隊幹啥?不是要對抗中央嗎?被抓到京城後,居然不思悔改,牢騷滿腹,不屑與其他功臣為伍——總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你要幹啥?還想訓練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