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我們高估了自己,因為我們是透過有色的眼睛去看外在的世界,也就是用本身的觀點去看。因此當有人跟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我們便直覺認為別人有問題。其實觀點不同以致看法有異,是完全正常的現象。
不過這並不表示沒有客觀的事實存在。譬如在圖9.c中,雙方都看到了白底黑線條,也都承認它的存在,隻是每個人根據以往的經驗而有不同的詮釋。若不經過詮釋,這些事實便不具任何意義。
一旦我們對本身的基本觀念以及觀念加諸我們的影響力,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就愈能為自己的觀念負責,並加以檢討。同時也願接納別人的看法與觀念,如此才是真正的客觀。
由這個試驗所得到的種種啟發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突然了悟的經驗,也就是忽然領悟對方原來是如此看這幅畫的。這種現象我們稱為觀念轉移。第一印象對你的影響愈大,頓悟的刺激也愈大。
當雙方都敞開他們的心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的時候,就有如雙方達成了某種協議;如果雙方始終將自己的思想封閉起來,那就好像爭論一直在繼續,永遠也達不成任何協議。
任何優秀的銷售員都懂得,如果他們100%正確,顧客100%錯誤,那麼他們就無法做成一筆交易;如果他們在爭論中獲勝,準會失掉一樁生意!交易成功的機會都來自從顧客的角度思考問題,幫助顧客證明他們是正確的。如果說有一把能使別人讚同你的鑰匙的話,這把鑰匙就是,你要善於對別人說:你發現了他們的意見中積極的方麵;如果你願意,你最好穿上別人的鞋,去走你想走的路。這把鑰匙可以使人們感到他們的重要性。如果你肯花時間去對他人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價,你永遠都能在任何人身上發現值得讚賞的優點。
隨著時光一天天地流逝,你會看到,一些人總是用封閉的思想去看周圍的人,去發現別人的消極方麵,並把這些向他人述說,力圖表現隻有他自己100%的正確,別人總是100%的錯誤;而另外一些人則開放他們的思想,去發現每個人身上積極的方麵。這種對立思想互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使這個世界矛盾百出。然而,封閉自己的思想並很少尊重他人的人,很難有成功和幸福的前程,這是不言而喻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正如羅伯特·韋斯特所說:“沒有什麼比挑毛病更容易的了,因為開辦這種‘發牢騷公司’不需要天才,不需要自我否定,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良好的品德。”如果你需要一個保持積極人生觀的格言的話,請讀讀下麵的話:
讚美的言詞在人們中間總是受到歡迎,批評的言詞最好總是呆在家裏。隻有真誠的理解和合作,能帶領我們踏上成功的坦程。
最後我們來分析這種愛挑別人毛病的人的個性。這種人,如果拋開他們愛抱怨、多煩惱、偏愛嫉妒、牢騷滿腹這些缺點,就很難再找到他們還有什麼個性特點了。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是表現他們自己是正確的,而他們最擅長的則是貶低別人。不幸的是,他們錯了,因為這些恰恰是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合作的最大障礙。
亨利·福特曾對成功的人際關係說過如下的話:“如果說有什麼成功秘訣的話,那就是要具備這樣一種能力:善於了解他人的觀點,從他人的角度同時也從你自己角度兩個方麵觀察問題。”
你能設身處地地“從他人的角度同時也從自己的角度兩個方麵觀察問題”,你就創造了一種相互尊重的氣氛;你表現出用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誠意,也就創造出一個“雙贏”的局麵。
你要想影響別人使之采取你的態度和行為,你就必須先承認和讚美別人的態度和行為。簡單地說,別人希望你承認他們的存在是重要的、他們的觀點是值得考慮的,這毫不足怪,因為你也同樣需要別人這樣做。
6.讓別人的自我感覺良好
困境中的人,傷心的人,擁有一朵花,感覺也是擁有了整個春天。隻要你向他獻出一片暖暖的關愛,那麼你的心就給了另一顆心一座真正的天堂。
成功的人際關係作為一門真正的藝術是使別人的自我感覺良好。這涉及與自我有關的願望和需要的分享原理:當人們從你那裏感覺到他們的重要性時,他們才會更加喜愛他們自己;而隻有當人們真正喜歡他們自己的時候,才會與你真誠地合作。
無論誰在設計與他人相處的方法時,都明確知道自己過去是怎樣做的。但是一定要記住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的話:一個人在成全他人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成全了自己。愛默生對此評論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最美好的補償之一,就是真誠地幫助別人,因為這樣做的同時也就是幫助了自己。”
一位記者到一所很閉塞與落後的山村小學采訪,她在欽佩那位40出頭的學校惟一的女教師所取得的感人業績之外,更驚訝的是——繁重得令人難以想象的超負荷的工作,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的痼疾,在加上接二連三的家庭變故,都沒有褶皺她的肌膚,沒有留下點滴憔悴的影子。她那紅潤的、泛著青春光澤的容顏,實在令人驚訝不已。
女記者不由得脫口問道:“你有什麼養顏秘方吧?”
她莞爾一笑:“有啊,就是讓人心中時時充滿愛意。”
因為心存愛意,意外的風雨中,有了陌生人伸來的一柄雨傘;泥濘的路上有了一雙攙扶的胳臂;蒼茫的夜色裏,多了一盞驅散寒意的明燈;獨行的背後,多了一道關注的目光;匆匆的行旅中,多了一聲善意的提醒;漫漫的征途上,多了一份誠摯的祝福……
在這個世界上,在有他人存在的情況下,你能設想用抵毀他人的方式來成全自己嗎? 所幸的是,那些對別人說不出好話的人,通常對自己也無好話可說。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隻能成為一個對別人吹毛求疵的人。
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就發現,他如果想與人們相處融洽,就必須改變待人的方式,他的秘訣是:“我從不說任何人的壞話,對每個我所認識的人都隻說好話。”
7.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
當你專心傾聽別人的意見時,你的態度會使對方感到你認為他們的意見是重要的、有價值的,這就等於給他們以尊敬和讚許。
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技巧。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技巧,它要求我們集中精神注意聽別人說些什麼。
當你專心傾聽別人的意見時,你的態度會使對方感到你認為他們的意見是重要的、有價值的,這就等於給他們以尊敬和讚許。有效地傾聽是提高他人的價值和自尊心的有效方法。
以積極的態度傾聽他人的意見,這對有些人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努力自律而不能成就。因為聽者思考的速度往往成倍地高於說者談話的速度。大多數人可用每分鍾125個單詞的速度講話,而大腦接受語言的速度可達每分鍾450到500個單詞。所以聽者可以在對方談話的同時,拿出三分之二的時間進行思考。當人的大腦未達到滿負荷運轉時,這種一邊聽一邊思考的方式,往往會使人走神,其結果是兩方麵都沒完全做好。解決這一問題的訣竅是把大腦中三分之二的空餘能力全用於集中聽對方講話。
明尼蘇達大學修辭學係教授拉爾夫·尼科爾斯對“有效地傾聽”這一課題進行過專門研究,做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成就。他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凡是學生在聽力測試中成績好的,都是那些在傾聽時很好的利用了這三分之二空餘時間的學生。他發現有效傾聽者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1.聽者要想在說者的前麵,聽者要猜想說者下麵要講些什麼並要從他所說的內容中得出某種結論;
2.聽者要邊聽邊在內心中評價說者的論點和論據,思考和確定這些論據是否支持它的論點;
3.在適當的間隔時間,聽者要在腦子裏總結所聽到的一切;
4.聽者要在傾聽的過程中從字裏行間探尋被說者忽略或者漏掉的隱含的或附加的重要意義和信息。
拉夫爾·尼科爾斯博士指出,大腦的反應速度,可以使我們有充分的時間輕鬆地進行上述四項活動。
語言的交流是人們互相學習的主要途徑。小學和中學的教師要用去他們生活中一半以上的時間向學生講話。大學的學生要用去80%的時間在課堂上聽講或參加集體討論。但是關於記憶保留時間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對聽講的內容十分鍾後隻能回憶起50%,兩周之後能夠記住的不超過25%。
學生、學生的父母以及各類專業人員在高效率的傾聽方麵都同樣存在一定的困難。一項研究發現,經理層次的人士,至少要用去他們40%的時間去傾聽,然而大多數人集中精力傾聽的有效率隻有25%。
8.如何做到有效的傾聽
撇開偏見,敞開思想,真誠地關心他人,隻有這樣,每個人才能從別人那裏獲得學習的機會。
下麵是如何做到有效傾聽的幾點補充意見。
1.要有強烈的興趣。傾聽他人的談話之前,你可能對談話的主題和內容有所了解,但這種情況是不多的。如果一開始你便對整個題目感到乏味,沒有興趣,那麼,你要裝作感興趣;幾分鍾之後,你會發現你開始感到有興趣了。如果說者缺乏談話的技巧,吐字含糊,甚至用詞不當,這些缺點你都不必去注意,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他所說的主要內容上。
2.要有耐心。不要急於對談話的主題形成固定的看法。我們常常在對方尚未充分表達他的意見時,就過早地下結論。如果在你的頭腦中對一個人所說的事情有了先入為主的成見,並很快開始在自己頭腦裏反駁對方的意見,那你就注定要使雙方為實現有效溝通所做的一切努力付之流水。
3.回答前要稍作停頓。要集中你的思想,切實讓說者把他要說的話都說完。人們都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得到答案,發表的意見得到回應,在自己的觀點遭到批評之前,能有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4.敞開思想並移情於說者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資格說出他們想說的話,你也可能不喜歡某個人或者他所代表的人。但是如果因此切斷了與雙方思想上的交流,你就將一無所獲。一個人的外表,著裝或者某些言辭可能冒犯了你,同樣的原因,你也可能因此冒犯了別人。撇開這些,敞開思想,真誠地關心他人,隻有這樣,每個人才能從別人那裏獲得學習的機會。
現在你已經學到了如何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方法。那麼,從今天開始你就從我們討論過的三種方法著手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吧,你周圍的人足夠你用來進行實踐了。凡是能聽到你的聲音的地方,凡是你能接觸到的地方,所有的研究材料都是你所需要的。你已經掌握了許多工具,你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內心力量,以積極的可以預見結果的方法有效地去激勵和影響他人吧。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你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