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是有條件的給予,他們要求每次給予都要得到相同質量的回報,這種人根本不是給予者,而是一個商人;
·第二種是偶爾的給予,他們要求每次的給予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得到回報,這種人正像一名投資者,隨時保存和積累著所有借據;
·第三種是無條件的給予者,他們在各種情況下都無償的給予,並且從來也不想得到任何回報!“好吧,就當什麼事兒也沒發生!”
美國基督教作家保羅·鄧恩說:“許多年前蘇格拉底說過:‘了解你自己’,西賽羅說:‘控製你自己’。”
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和賞識,就是渴望他人承認你存在的重要性,這是人的天性中最深層的渴望。不錯,你想你是誰,你就是誰;但是他人對你的看法也同樣對你起作用。如果你周圍的人對待你,就像完全沒有你似的,即完全忽視你的存在,那麼你就會開始懷疑你到底是誰,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而另一方麵,如果人們十分重視你,把你看成是個重要人物,喜歡圍繞在你身旁,那就必然堅定你已有的信念並使你自我賞識。
4.良好開端的十把鑰匙
一般人在晚年所收到的美滿果實,大都是由於他們在年輕時撒下了好的種子。當你做成功一件事時,千萬不要等待享受榮譽,而再要去做那些需要做的事。
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他人,使他們感到你的重要。保持謙虛的、有禮貌的、樂於助人的態度是良好的開端。下麵是一些補充的建議。
1.機敏,時刻抓住機會對他人的行為或成果加以稱讚或表揚。如果你始終敏銳地觀察和了解他人,總能找到讚美和恭維他的理由。《一分鍾的管理者》一書的作者建議抓住正確時機去叫某人幹某事。
2.活躍,永遠表現出與他人和睦相處的熱情。與他人握手時要用微笑和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你非常高興與他會麵。
這是一個關於砌磚工人的真實故事。有人問道:“你們的職業是什麼?”第一個砌磚工人回答說:“砌磚頭。”第二個回答說:“我每小時的工資12.5加元。”而第三個則回答道:“噢,在這個世界上我蓋了許多富麗堂皇的大教堂!”從這裏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能為這些簡單的磚頭而感到心情激動,那麼他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就一定會熱情洋溢。
3.助人,要始終表現出對別人做的事的關注和興趣,如果可能就給予某種幫助。對他們的追求要給予鼓勵,有時一句鼓勵的話會使他的一生變個模樣。
4.關心,關心他人的家庭情況和他們的愛好,發現他人對社區的貢獻並向他們表示祝賀;也要注意他們受到了什麼傷害,需要哪些幫助。
5.欣賞,英文中“appreciative”(欣賞的)一詞的字麵意義是“提升價值”,而“depreciate”恰恰是“降低價值”。人們都渴望別人欣賞自己的外貌和談吐。提升他人的價值,你就為這個世界增添了價值。
福布斯曾經在《福布斯》雜誌上寫道:“一個人隻有得到周圍人的尊重,才能真正感到幸福。而無論誰要順利地與我們相處,就永遠也不要忘記,我們都有自尊心,而自尊心也在支配著我們每一個人。一句欣賞、讚美的言詞,常常可以完成看來並不能完成的事。”
6.讚美,每個人都希望在他們付出艱苦努力的時候聽到別人支持讚美的聲音,尤其是在麵臨逆境的時候。讚美他所做的事,就是讚美他的為人和支持他的事業。任何一個人的身上總會有積極的方麵值得你去讚美和支持。正如林肯在一次評論中所說的那樣:“每個人都喜歡讚美。”
7.愛心,對別人表示出真誠的友情與愛心,別人也會回報以同樣的情感。友愛之情能使人們緊密團結,又能使人們輕鬆自在,心情愉悅。友愛之情在人際間傳播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8.寬容, 要像人們容納你一樣去容納別人。要讓他人感到自在,就要使人們能夠自由地公開地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意見。隻有待人寬容,才能給他人以力量,才能鼓勵他人變得更好。
9.肯定,表揚他人時,要大張旗鼓;批評他人時,要平心靜氣。積極肯定的語言可以增強他人的信心和勇氣,並幫助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值得讚揚的事就要去讚揚。
10.交友,愛默生說:“要交朋友,你必須首先是一個朋友。”沒有人會一個朋友也沒有。
下麵是一首題為“給予和接受”的詩,它極好地表達了自尊和自愛的情感。
我讓微笑揚帆遠航,
駛向那無際的煩惱海洋。
載回來的是——
滿船的歡樂與舒暢。
我握緊拳頭低聲呼喊:
“愁雲散,天晴爽,讓大地灑滿陽光!”
終於感到了啊,生活是那麼充實,
歡樂在我心中蕩漾。
我讓幸福的思想播向遠方,
播向那需要擺脫苦難的城市村莊。
終於看到了啊,歡樂降臨那一方,
喜悅充滿我心房。
我願把微薄的所有與他人分享,
其中有我辛勤的汗水和無盡的希望。
想不到流水般的回報啊相繼而來,
竟使我的財富百倍增漲。
慷慨相助、解人危難,人生本該這樣,
一件件隻不過都是小事一樁。
不求感激,不求回報,
隻願友誼地久天長。
每日清晨,我的思緒如潮,
新思想、新目標,總不能忘。
我懂得,服務於人要事事爭先,
奉獻能使我身心永康。
——托馬斯·蓋尼斯
5.從他人的角度觀察問題
別人希望你承認他們的存在是重要的,他們的觀點是值得考慮的,這毫不足怪,因為你也同樣需要別人這樣做。
英文中的“移情”作用曾被解釋為:“穿別人的鞋步行幾百英裏”。這就是說,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理解問題。設身處地來理解他人,是人際關係技巧中最重要的一點。做不到這一點,就很難與人相處。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許多人認為,為了說服別人同意和采納他們的觀點,隻要兩個簡單的步驟就足夠了:
1.要使別人相信你提出的看法和方案是“正確的”;
2.要向不同意你意見的人擺出一長串“事實”依據,並且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教,竭盡全力支持自己的立場。
如果運用這種“封閉而僵化”的思想方法來指導人際關係,隻能導致人們思想上的衝突,導致無休止的爭論,使各方的態度更加僵硬,因為在每個人的頭腦裏都認為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確的。這都是由於每個人都從各自的視角來觀察問題,自然總是覺得自己才是正確的,於是留給別人的,便隻剩下兩種選擇——屈服於你,或者以同樣的方式回敬你,自然永遠不可能“雙贏”。
運用這種方法處理人際關係自然極少成功,這是毫不足怪的,因為“一個違心地屈服於你的人,其內心的看法依然固我”,所以,如果別人有自己成熟的看法和堅定的信念,而你不願加以考慮,那麼,不管你的意見多麼正確,也不管你有多少資料證明你有理,別人也不會立即跑過來擁抱你向你表示讚成。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至少認為自己所相信的東西是正確的。人們都希望自己的才智、意見、看法能得到他人的承認和讚賞。然而,極少有這種情況:某個人的看法和意見全都正確,而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見完全錯誤。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認識到,你如果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就永遠不會承認別人是正確的,除非你發現別人的觀點中有某些正確的成分。換句話說,除非人們主動地去理解別人的立場和觀點,否則,人們便總是使自己的思想處於一種封閉狀態。與此相反,當你在某個問題的某些方麵幫助別人把他們的看法和意見表達出來的時候,你也就是在某種程度上向別人敞開了你的心扉;而當你這樣做,並表現出真誠的態度時,別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敞開他們的思想,也會去考慮你的主張中的可取之處。在這一過程中,雙方都可以從對方學到某些東西,做到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之間都不能順利的進行這樣的思想溝通。這正是我們下麵要討論的問題。
1999年我在多倫多大學讀心理學時,首次接觸下麵這個經典實驗。當艾理克教授借此說明,不同的人對同樣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看法,並且都能成立。這無關乎邏輯,而是心理因素使然。
圖9.a
起先,教授把兩疊卡片分發給教室兩邊的同學,其中一疊是圖9.a的少婦像,另一疊是圖9.b的老婦像。他給我們十秒鍾觀看這些卡片,然後收回。接著在銀幕上打出兩者重疊後的畫麵,也就是圖9.c,並要全班描述這位女子。結果,事先看過少婦像的,幾乎一致認定這就是那位少婦;而先前看老婦像的同學,也都認為圖9.c是位老婦人。
圖9.b
接著教授請同學說明理由,雙方各執一辭:
“別開玩笑了,我看她絕對不超過二十幾歲,怎可能是個老太婆?”
“你才開玩笑,她少說也有七十。”
當時我們都心知肚明自己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對方的看法也可能成立,隻是口頭上誰也不肯認輸,惟有少數同學試著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幅畫像。
經過一番爭辯,雙方僵持不下。終於有位同學走上前去,指著一條線條說:“這少婦帶了一串項鏈。”另一位馬上反駁:“不,這是老婦的嘴角。”於是大家你來我往,開始一一討論畫
中每個細節,並逐漸接受對方的觀點。但基本上,我們所接收的仍是事先觀看卡片所得到的印象。
圖9.c
後來我工作的公司中的培訓部也經常借用這個試驗,因為它能夠使我們對人以及人際關係的本質,有更透徹的認識。最要緊的是,它充分顯現出製約作用對我們的觀察有多大的影響力。僅僅十秒鍾就能產生如此這般的影響,持續終身的製約作用可想而知。人的一生中,來自家庭、學校、工作、親友同事、宗教以及流行思潮(如個人魅力說)的影響力,均在不知不覺中製約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的觀念。
這個試驗也說明,觀念是行為與態度的根本,我們的一言一行均脫離了觀念的影響。就以圖9.c為例,你若認為那是一位少婦,就自然不會想到要攙扶她過街。
由此正可突顯個人魅力說的基本缺陷之一,也就是僅僅強調行為與態度的皮毛,卻忽略了根源。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還可以體會到觀點對人際關係的作用。一般人總認為自己的觀念 正確且立場客觀,但試驗卻證明,雖然別人的結論不同,並不代表他們是主觀的、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