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0歲就要做好職業規劃(1 / 2)

第2章 20歲就要做好職業規劃

世界著名職業規劃大師卡森·凱寧說過:“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好的部分就是工作中具有創造力的部分。相信我,我喜歡成功。但是,真正使我的心靈與情緒飛揚激動的卻是工作的過程。”

要想真正擁有卡森·凱寧所說的這種感受,年輕的你就必須在20歲左右時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

20歲時不規劃 找工作時困難多

小沈高考結束後,在父母的建議下填報了北京一所高校的金融專業,理由就是因為它比較熱門。小沈自己對這個專業也多少有些興趣,打算以後進入銀行工作。進入大學校園後,由於大學生活相對比較寬鬆,小沈在高中階段壓抑許久的心情一下得到了釋放,便和許多同學一樣,學習得過且過,考試60分萬歲,業餘時間不是打球就是上網打遊戲、看電影。對於畢業後找工作的事,小沈一直沒有放在心上,以為上了個熱門專業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轉眼間大學四年即將過去,這時小沈才開始關注找工作的事。沒想到昔日的熱門專業造成當年的畢業人數如此之多,競爭空前的激烈。大四下學期一開始,他就開始去北京多家銀行求職,在網上也投了不少簡曆,結果一無所獲。在求職過程中,他逐漸發現銀行的門檻相對較高,而自己也總是達不到對方的標準。於是,他把目光投入到了銀行以外的單位上。可之後,小沈不知參加了多少次招聘會,實投網投了多少份簡曆,效果依舊不理想。一般大點的公司都因他沒有工作經驗或突出成績等將其拒之門外。有些小公司倒是看中了他,不過小沈又嫌公司太小、工資太低、沒什麼發展前途而不願“屈尊”。一直到畢業四個月了,他也沒找到合適的單位。最後,心灰意冷、備受打擊的他,回廣西老家找了份出納的工作。

像小沈這樣的大學生在目前的眾多高校中比比皆是,小沈遇到的問題也是廣大青年朋友普遍遇到的。之所以會這樣,關鍵在於他們都沒有在20歲左右時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

專業不等於職業

很多年輕的學子們在選擇自己專業時,一般都會在老師和父母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興趣去填報,但很多人都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他們認為選擇的專業就等於自己未來的職業。事實上並非如此。

例如,以為學中文的今後的目標就是要當作家;學財會的將來不是當經濟師就是會計師等等。結果,很多同學畢業後失望了,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專業和預期的職業理想有很大距離,甚至大相徑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許多職業所要求的客觀條件不是單靠自己所學的專業就能滿足的。

如今當律師或法官一個必要的條件是通過全國司法考試,而能夠參加該考試的資格並不限製在法律或法學專業內,隻要是本科以上學曆都能報考。因此,法律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並不能馬上從事這個職業。有些人一直堅持考,有些人考上了也沒有去從事律師或法官職業,有些人甚至直接轉行幹起了與法律無關的職業。

再看學中文的也是如此,雖然本專業與想要從事的職業關係相對比較密切,可成為作家並不是學完中文,或在校時發表一些文章就能如願的。許多出名作家都不是中文專業畢業的,有些甚至隻有小學文化,但照樣成了作家。

一個專業本身就有很多個職業選擇,這可能會使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發改變了原先的職業目標。還有些同學可能在學習中直接換了專業,從而走上另一條職業之路。

因此,青年學生朋友們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像案例中的小沈一樣,當初先是覺得專業熱門,然後才考慮到以後可能成為銀行職員,而是應該先確定職業目標,然後再考慮選擇哪個專業更便於實現這個目標。那如何正確地確定職業目標呢?這就又需要考慮其他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