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職業規劃需要“三結合”
要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首先要結合自己的興趣。
人力資源專家把興趣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有趣;第二個階段叫樂趣;第三個階段叫誌趣。這三種興趣有深層次的興趣,有淺層次的興趣。
年輕人的興趣往往飄浮不定,而且比較感性。今天看到電影明星風光,就想當明星,明天看到將軍威風就想當軍人,後天看到記者采訪暢銷書作者又想當作家。有個女孩想學土木工程,原因是她看某韓劇時,劇中一個男明星戴著安全帽下工地的鏡頭打動了她。這些都是非常淺的興趣層次,憑這樣的興趣去選專業顯然是比較幼稚感性的,以後從事了相關職業說不定還會後悔終生。
較深層次的興趣應該是比較持久和理智的。例如你平時就喜歡上曆史課,看電視看電影都能將知識融入其中,還能夠做一些點評,甚至還主動上網查有關資料,發表一些自身見解。這樣層次的樂趣就比前麵那些要理智成熟,可以說是一種誌趣。因此在確定職業和選專業時最好以理智成熟、非常穩定的興趣為出發點。
其次,我們確定職業還要結合自身潛能。
簡單說就是,你想幹這個職業,但你必須知道適不適合自己幹。這就和每個人的自身性格以及天賦才能有比較密切的關係了。
有人天生喜歡和人交流溝通,喜歡跟人打交道,而有的人則喜歡跟事物打交道,不善交際。做市場營銷要求親和力強,親和力不強,第一次見麵就讓人有一種不信任感。沒有了信任感,你推銷產品別人可能轉身就走。前麵例子中的小沈,當初隻是對金融略感興趣,但並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如果不適合,即使真被銀行錄用了,也不見得會在這行幹出一番成績來。
最後,要結合你選的職業目標在社會發展中有多少潛力。
也就是說,你這個職業到底有沒有前途?是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
你喜歡這個職業,你也適合幹這個職業,但這個職業是否是社會普遍需要的?這種需要能持續多久?它能給你帶來多少回報?而你的競爭對手又有多少?這些都是你確定職業目標時所必須考慮的。
前文中的小沈剛進入大學時,金融專業是熱門,這就導致同時學這個熱門專業的對手也增多。也許他畢業前一年該專業就已經很熱了,超飽和了,就已經有不少師兄師姐搶先一步占據了好位置,等他畢業時,自然是處於劣勢了。進一步說,世界經濟形勢千變萬化,也可能影響金融人才的需求。小沈想進入銀行,但絕大多數銀行目前還是國有體製,人員編製有限,想較大程度自由發揮的餘地也有限,這些都是他本應該考慮卻沒有去考慮的。
所以,要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目標,必須重點結合自身的誌趣、潛能以及職業本身前途這三大方麵去考慮,然後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再設計詳細的實施步驟。
總結提示:
廣大學生朋友在報考專業前就要考慮好未來的就業方向,選到稱心如意的專業,使自己贏在起跑線上。接下來,在校期間不能一味埋頭讀書或隻顧玩耍,應該盡早審視自己的職業目標是否符合上述三大標準。如果不符,就要盡快調整,如果新的職業目標需要更換專業,就要理智果斷地更換。
如果一直到畢業或參加工作後你才發現當初確定的職業目標有問題也不必懊惱。有專家指出,本科階段仍然是打基礎的階段,大學四年裏更多的是培養一種繼續學習的能力,真正的專業應該是從研究生開始。即使你不讀研究生,憑借你的自學能力,你依舊能夠在工作後再次選擇學習適合你的專業,但一定要果斷和迅速,因為歲月是不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