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話謹慎易安身(2 / 3)

為什麼約翰的老板會這樣對待他呢?一位法國作家的話或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沒有權利去做或說任何事以貶抑一個人的自尊。重要的並不是我覺得他怎麼樣,而是人覺得他自己如何,傷害人的自尊是一種罪行。”  如果你能在任何情況下做到不用語言去傷害任何一個人的自尊,那麼,你就可以和周圍的人相處得更加和諧了。

7、認錯是一種修養

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但對很多人來說,他們怎麼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們覺得承認錯誤是一件很丟麵子的事情。有時候,錯誤的影響確實很大,人們認為如果承認錯誤,不盡會丟麵子,而且還會承擔巨大的責任,因此極力地為自己進行辯護,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證據確鑿——就是你的錯,你還是死不悔改的話,那就後果很可能就十分嚴重了。

大學畢業後,比爾進入懷特建築公司,他從最低的職位幹起,一步一步當上了公司的工程估價部主任,專門估算各項工程所需的價款。

有一次,比爾的核算的一項數據出了錯誤,使公司損失了幾千美金,數額雖然不大,但老板覺得有必要讓比爾知道這個錯誤,讓他在以後的工作中細心一點。沒想到比爾根本不想承認錯誤,反而指責老板故意和自己過不去。

鑒於比爾是初犯,平時工作也很認真,老板認為他雖然不肯接受批評,但可能已經在心理引起了重視,於是就原諒了他這次錯誤。

沒過多久,比爾再次被老板查出了錯誤,老板把他找來,想鄭重地跟他談一下這件事,但比爾卻生氣地說:“你不用多說了,我知道你還對上次的事耿耿於懷,所以特地讓我難堪,但我敢肯定,這次絕對沒錯。”

老板見比爾死不認錯,而且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於是就讓比爾自己去他核對。比爾經過認真仔細的核算之後,終於意識到是自己錯了。

但老板卻不想再給比爾機會了,老板對他說:“我不能容忍一個不許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明知自己錯了還死不認錯的人來損害公司利益。”

本來,比爾的錯誤本身不至於落一個“炒魷魚”這麼嚴重的結果,但因為他死不認錯,所以老板也不得不痛下殺手了。

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犯不犯錯誤是一回事,肯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則又是另外一回事。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明自己犯了錯誤,卻要百般狡辯,那麼就很容易跟他人發生爭論,爭論一旦產生,就意味著自己陷入了無窮無盡的麻煩之中。

事實證明,能夠主動承認錯誤的人比拒不認錯的人更容易得到原諒,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錯了就大膽承認,反而顯示了一個人的光明磊落,雖然做錯了事,卻能得到人們的尊敬和理解——這是化被動為主動、讓麻煩遠離自己的一個絕佳辦法。

卡耐基曾經親身經曆過這樣一件事:空閑的傍晚,卡耐基會帶著自己的小狗到公園散步。由於公園裏人很少,再加上小狗非常乖,所以,卡耐基總是不在小狗的脖子上係狗鏈。

一天,警察發現了卡耐基的錯誤,於是嚴厲地警告說:“不係狗鏈是違法的,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須跟法官解釋了。”

但是,卡耐基並不喜歡用狗鏈束縛自己的狗,此事過後,一切照舊。過了幾天,卡耐基又帶著小狗去公園散步,結果,他又碰上了那個警察。

卡耐基沒等警察開口,就搶先說道:“先生,這下讓您當場抓到我了。我違法了。你上星期警告過我,如果我不給狗戴狗鏈,就會罰我。”

“其實也沒什麼關係,”警察的聲調很柔和,“在沒人的時候,誰能忍心給小狗拴上狗鏈呢?”

“確實不忍心,”卡耐基說道,“但這的確是違法的。”

“哈,你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警察說,“你趕緊帶著它走吧,我就當沒看見。”

看看吧,一個是死不認錯的比爾,一個是搶先認錯的卡耐基,事情的結果會如此不同,還不都是因為兩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完全不同嗎?

如果發現自己犯了錯,與其死不認錯等著受到更加嚴重的懲罰,不如搶先認錯讓懲罰降到最低。

因為本想著好好把你批評一頓的人發先你已經承認了錯誤,就不會再好意思指責你了。就像當你有求於對方時,你先說一句“我這個要求可能太無理了”,“這些話真的很難說出口”,或“這些話可能有點過分”。就算你說的話確實令對方感到厭煩,他也不會當麵指責你。

如果你還沒來得及認錯,對方就已經提出了批評,那你承認錯誤,然後錯誤形容得更多一些、更重一些,這樣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8、不能哪壺不開提哪壺

為了實現自己的某種目的,我們經常要跟別人進行語言上的交流,所以,如何把握說話的分寸,也就成了一個非常實際也非常重要的問題,也許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在別人談話的時候,往往由於自己的一句話,就使對方變得很不自然、甚至是勃然大怒,摔門而去。直到這時,你才知道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盡管你覺得自己並沒有故意冒犯對方的意思,但不要忘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已經在無形之中犯了忌諱,再想挽回,恐怕已經很難了。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哪壺不開提哪壺”,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在加州工作的安娜體形肥胖,她嚐試過各種減肥的方法:節食、運動、吃減肥藥,但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安娜因此十分苦惱,也十分忌諱別人說她胖,所以無論與什麼樣的人聊天,她都絕口不提體重、減肥等跟身材有關的話題。

有一次,安娜特意去紐約看望自己多年未見的大學同學凱瑟琳,凱瑟琳十分高興,請安娜吃飯的時候,凱瑟琳點的都是一些熱量很高的食品,安娜有些羞澀地對凱瑟琳說道:“親愛的,我不太喜歡吃這些東西。”凱瑟琳一聽,脫口說了一句:“難道你是害怕會變胖嗎?沒關係,反正你已經這麼胖了,再胖一點兒也看不出來。”可想而知,安娜一下子沒有了吃飯的胃口,沒過多久,她就借口身體不舒服離開了餐廳。第二天,她也沒有通知凱瑟琳 就直接回了加州,而且以後再也沒有聯係過凱瑟琳。

“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情況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無心之失,一種是有意為之;但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對聽者來說,都是一樣的,對方所忌諱的事情被你提到了,就會在心理產生反感,甚至產生激烈的衝突。

“當著矬子不說矮話”,是中國人的又一句俗語,要想避免“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尷尬,在跟別人交談的時候,就必須時刻小心自己的措辭,對十分在乎自己身高、體型或是一些身體有殘疾的人,應該盡量避免談論與之相關的話題,如果參加談話的有很多人,當有人不小心談起這些話題的時候,也應該趕緊暗示對方停止討論,否則就很可能造成不歡而散的局麵。

有時候,或許我們不能一眼就了解對方的忌諱,所以你會感覺很難避免觸及別人的痛處。表麵看來,這種想法確實很有道理,但實際上,還是有辦法避免的。比如,提到某個問題時對方有意回避,或表情不太自然,這時候就應該馬上住口,或者換一個話題。這時,被傷害的一方能夠比較容易原諒你的魯莽,但如果你不顧對方的反應,仍然繼續說下去,對方可能就會認為你是故意的了。

約翰就曾遭遇過這樣一次尷尬:一天,他坐火車到外地出差,由於路途很遠,為了打發時間,他就跟坐在對麵的史密斯夫婦閑聊起來。約翰看到史密斯夫婦並沒有帶著孩子,就好奇地問了一句:“我說,老兄,你們的孩子怎麼沒跟著一起來啊?”史密斯一聽,臉色立刻變得煞白,這時,史密斯太太趕緊對著約翰眨了眨眼,意思是讓約翰不要再問這個問題了。但約翰卻沒有注意,而是繼續問了一句:“你們有幾個孩子啊?”這一下,史密斯先生再也忍不住了,冷冷地對約翰說了一句:“對不起,我要去廁所。”然後,史密斯先生就離開了座位,這時,史密斯太太也很不高興地對約翰說道:“您真的不該問他這個問題,他的身體有問題,根本無法生育。”約翰聽了以後,趕緊向史密斯太太道歉,盡管史密斯太太大度地原諒了約翰,但史密斯先生從廁所回來以後,卻再也不肯和約翰說話了。每當約翰想起這次難堪的經曆,都會對自己的冒失進行深深地自責。

如果害怕跟陌生人聊天會出現“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情況,那麼就不要跟他們談論身邊的事情,不妨談談天氣、曆史、藝術等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出現雙方都感到為難的局麵。

9、炫耀是淺薄之舉

在某些情況下,適當地自誇自讚可以讓自己給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做“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賣東西的人總是說自己的東西不好,那麼誰還能來買呢?

然而,自誇也要把握一定的尺度,過分的自誇被人形象地稱為“吹牛”,一旦被人認為你是一個愛吹牛的人,那麼你在別人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簡直比起那些總是自謙的人還要壞上三分。  古羅馬時代,有位英雄名叫馬西爾斯,因為他作戰勇敢,多次拯救羅馬城於危難之中,所以人們對他非常崇拜,稱他為“戰神”。由於他長年在外征戰,羅馬人並不知道馬西爾斯長得什麼樣,他也成了人們心目中謎一樣的人物。

後來,馬西爾斯不想再過那種打打殺殺的生活,於是就想投身政壇,與幾位對手角逐執政官這一職務。按照規定,馬西爾斯和其他候選人都要在選舉初期公開發表演講,贏得選民的支持。到了演講的時候,馬西爾斯什麼話都沒說,隻是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讓人們看他身上的累累傷痕,選民們被感動得淚如雨下,馬西爾斯認為自己憑借這一優勢,肯定能夠當選。

但是,到了正式投票的那一天,馬西爾斯一反常態,開始在各種場合進行滔滔不絕的演講,一味地吹噓自己的功績;而且他隻和那些陪同他來的貴族說話,對選民不理不睬。這下,人們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大家都認為所謂的“戰神”不過是個“吹牛不上稅”的話癆而已。於是,馬西爾斯落選了。

適度的自誇可以,但如果滔滔不絕地自吹自擂就不好了,在很多情況下,你越是自誇,別人就越是瞧不起你。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看法:信口開河的人品位大都很低,知識也沒有那麼淵博。爬得越高,摔得越慘,當人們發現你是在吹牛,就會感覺自己受到了愚弄,所以說,過分自誇隻能讓你和別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像馬西爾斯那樣的戰場英雄,是根本不必用語言來吹噓自己的,身上的傷疤足以勝過千言萬語。但他到了最後關頭,居然舍棄了這一做法,在選民麵前裝腔作勢,他說得越多,人們對他就越失望。

許多人經常在朋友聚會或其他一些公開場合誇耀自己,而且往往以“想當年”、“想當初”這樣的詞語作為開端,希望能夠在自吹自擂中獲得別人的敬佩,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聽者在心裏產生很大的反感,常言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如果你的成就已經是過去式,那麼還是呆在家裏自己回憶比較好,在公共場合自吹自擂,隻會讓人對你更加反感,雖然出於禮貌,人們會對你進行讚美,但絕對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同。如果有人非要你講講過去的事情,那麼也應該點到為止,不要太過分。

美國總統奧巴馬高中時代曾經被入選籃球校隊,並追隨校隊獲得了州冠軍,在與麥凱恩競選美國總統時,奧巴馬決定以自己的籃球往事來吸引選民的注意。一次,奧巴馬來到一所高中進行演講,正當他興致勃勃地吹噓自己籃球技術如何高超、三分球命中率有多高的時候,一個高中生當場拿出一個籃球,讓他當場示範一下。結果奧巴馬連投了十次三分球,卻隻進了一個,若不是競選團隊積極幫他應對,恐怕他就不知道如何收場了。

奧巴馬的競爭對手麥凱恩為了吸引選民的注意,總是誇讚自己當年是個出色的拳擊手。當時,麥凱恩已經是個71歲的老人了,誰能拉著他到拳擊台上去較量幾個回合呢?而奧巴馬卻隻有四十多歲,如果不去投三分球,恐怕就更讓人笑話了。

雖然奧巴馬最終戰麥凱恩,成為第四十四任美國總統,但在這一回合的較量中卻明顯不如麥凱恩聰明。

每個人都有虛榮心,都想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成就,但凡事都有個限度,如何恰當的自誇,不讓他人產生反感,卻是一門藝術。會說話的人會先去稱讚對方的長處,然後趁機提起自己的長處,比如一位老板對另一位老板說:“您的市場開拓能力真是讓人拍案叫絕。我在這方麵就沒有什麼建樹,一提到開拓市場就犯暈,倒是搞技術研發,我還比較在行……”這樣說,既顯出了自己的長處,又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吹牛。

10、常看到別人的“長板”

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一兩次不太體麵的經曆,對於這樣的往事,誰也不願意讓太多的人知道,尤其是那些已經取得成功的人,地位越高、權力越大,越是忌諱。對此,我們應當牢記在心。如果你知道某個人的曆史,千萬不要隨便提起,否則可能會惹禍上身,即使是關係親密的好友也不例外。

傑克和布魯斯是大學同學,兩個人就像關係好得就像親兄弟。大學畢業以後,才華過人的傑克受聘於一家國際知名的大企業,經過幾年的奮鬥,傑克就當上了人力資源部的經理。有一次,公司要招聘一些銷售人員,傑克和另外一位同事負責主持麵試工作。

到了麵試那天,傑克意外地發現布魯斯也在應聘人員的行列,他非常高興,因為憑布魯斯的才學,是完全可以勝任這份工作的。這就意味著,兩個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了。到了麵試的時候,布魯斯也發現了傑克,但他表現得非常鎮靜,完美地回答了所有的麵試問題。

這時,傑克的同事出去上廁所,房間裏隻剩下布魯斯和傑克兩個人,他們互相對視了一眼,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這時,布魯斯突然說道:“嘿,傑克,還記得咱們在大學時偷偷吸大麻的事情嗎?”

吸食大麻是違法的事情,如果讓上司知道傑克曾經吸過大麻,無疑會對他產生不利的影響,但布魯斯卻在這樣一個場合把傑克不光彩的過去給說了出來。盡管沒有別人在場,但傑克的心卻猛地沉了下去。

布魯斯最終沒能進入這家公司。

在中國,有一個關於“逆鱗”的說法,傳說龍的喉嚨下麵一尺左右的地方,長著一些“逆鱗”,之所以稱為“逆鱗”,是因為這些鱗片是倒長的,不管是誰,隻要觸摸到這個地方,都會把龍激怒。中國古代的皇帝自詡“真龍天子”,所以如果有人敢揭皇帝的短,就相當於觸摸到了龍的“逆鱗”,這樣的人基本上都會大禍臨頭。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小時候家裏很窮,就靠著給地主家放牛來謀生。當了皇帝以後,朱元璋非常忌諱別人說他曾經是放牛娃,大臣們都知道朱元璋的心思,誰都不敢說這些話。

在朱元璋的老家,曾經跟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小夥伴聽說朱元璋當了皇帝,就來到皇宮求見朱元璋。哪知一見麵,這個人就不客氣地對朱元璋說道:“夥計,你現在發達了,不過咱倆可是一起放過牛的,你還記得你穿的褲子非常破,連屁股都遮不住,我們還一起偷人家的豆子,結果弄得渾身都是泥”,這個人的話還沒說完,朱元璋就氣得大聲吼道:“拖出去殺了!拖出去殺了!”

不管一個人的胸懷多麼寬廣,心地多麼善良,他總有一些不想讓人知道的秘密、不願讓人觸及的痛處。所以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不管是討論工作也好,還是解決糾紛也好,都不能把揭對方的短作為使自己占據上風的武器,要知道,這樣做不僅不會讓對方同意你的看法,反而還會使雙方的矛盾更加激化。

有人認為隻要兩個人關係好,偶爾揭對方短並沒有什麼危害,其實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兩個人的關係再好,如果你總是說一些朋友不願提及的事情,也會讓對方產生不滿,久而久之,兩個人的友情必然會產生裂痕。所以,揭短這種事情,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不做為好。

11、有理也不一定要爭理

在一般的時候,我們跟別人交談是為了加強自己對對方的解,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這種行為應當是性質友好的社交活動,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爭論;如果是因為工作方麵的事情產生了分歧,那就更不值得去爭論了。

一旦兩個人產生爭論,雙方的情緒都會漸漸失去控製,即便你的話說得很有道理,對方也不可能接受,因為這時他的內心已經完全被自己的怨氣主導。與之相伴的,肯定是大嚷大叫、恐嚇威脅、羞辱奚落,本來應該是一場愉快的談話,結果卻變成了一場實實在在的個人爭鬥。

吉姆是一位汽車推銷員,一天,他向萊特先生推銷某品牌的汽車,萊特先生聽了吉姆的介紹以後,很不客氣地說道:“你說什麼?那個品牌的汽車誰要啊?就是你白給我一輛,我也不會要的,那簡直就是一堆垃圾,倒是另外××品牌的汽車我比較喜歡。”吉姆聽了萊特先生那番話以後,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侮辱,於是氣呼呼地開始對萊特先生說××品牌的汽車是如何如何不好,但他越是這麼說,萊特先生反而越認為吉姆是在否定自己,到了後來,兩個人竟然從討論汽車性能、服務的優劣轉向了人身攻擊——吉姆的生意當然是沒有做成。

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學者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如果你總是跟別人爭辯、反駁對方的觀點,或許偶爾你也能獲勝;但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寧願要那樣一種字麵上的、表麵上的勝利,還是別人對你的好感? 你在爭論中可能有理,但要想改變別人的主意,你就錯得使你一切都徒勞。”

美國威爾遜總統任內的財政部長威廉·麥肯鐸,把自己從多年政治生涯獲得的經驗總結成了一句話:“爭辯不可能讓無知的人服氣。”

如果你想有效地避免爭論,那麼就必須了解對方的觀點,很多時候,人們隻關注自己想些什麼,而不去管別人的想法,因此也就產生了矛盾。如果你能清楚的了解對方的觀點,然後盡量肯定你所同意的部分,並且向對方明確的表示出來,那麼彼此雙方就可以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即使你仍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至於完全抹殺他的理由,那麼自己的態度就可以比較客觀一點,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公允一點,發生爭論的可能性就減少了。

即使你所同意的僅是對方言論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隻要你肯坦誠地指出,也能營造比較融洽的交談氣氛,而這種氣氛,是能夠幫助交談發展,增進雙方的了解的。

如果吉姆能夠懂得這一點,那麼當萊特先生說那些話的時候,他就不該隻是一味地說××品牌的汽車如何如何不好——吉姆越是說××品牌的汽車不好,萊特先生就越認為吉姆說的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肯定萊特先生說的話是對的,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與萊特先生產生爭論。既然吉姆承認了××品牌的汽車確實有優點,萊特先生的心願得到滿足,就不會一直跟吉姆討論××品牌的汽車,這時吉姆隻要稍加引導,萊特先生便會聽吉姆介紹自己代理的汽車了。

發生爭論的最大危害在於,雙方由於觀點上的分歧一旦變成了身體和精神上的全麵對立,就注定不會有人在爭論中獲勝。如果是你的觀點錯誤,那麼無疑你是輸的一方;即使你是對的,你也輸了,因為你在贏得辯論的同時已經得罪了人。所以,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最好還是避免爭論為妙,但如果遇到了特別喜歡跟人爭論的人,尤其是他們蠻橫的態度和無理的言詞常常使一個脾氣很好的人都會難以忍耐。在這種時候,如果你仍然能夠克製自己,保持冷靜,不氣不惱,你就可以能夠跟那些最不容易合作的人好好地進行一番談話,從而使自己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12、做個不抱怨的職場達人

在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不滿,進而產生了一係列的煩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一些不太順心的事是在所難免的,如果總是采取抱怨地態度,把不滿掛在嘴邊,那麼不僅會對自己的工作造成消極的影響,也會對身邊的人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為自己的前途蒙上一層暗淡的陰影。

湯姆在一個廣告公司當策劃人員,一天早上,他開車去上班,由於前方發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湯姆在路上整整堵了兩個小時才來到公司。等湯姆急急忙忙趕到會議室參加早會時,發現會議室裏早就沒人了。老板把湯姆叫進了辦公室,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