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溫和的性情孕育無窮的力量(2 / 3)

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諸如伽利略、笛卡兒、牛頓和拉普拉斯等,都是十分勤勞、富有耐心而又樂觀豁達的人。再比如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哲學家歐勒,在他晚年時,他的雙目完全失明了,但他仍如往常那樣堅持愉快地創作。歐勒雖然雙目失明,但是他憑借長期訓練出來的驚人記憶力,創作出了大量的富有開創性的機械設計圖紙。而且,在緊張的研究之餘,他以教育子孫們為己任,並長期同他們快樂而幸福地待在一起。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主編魯濱孫教授,也是一個極其樂觀開朗的人。當他因疾病纏身而無法勝任工作時,他便隻得與自己的孫子玩耍。但是,他在給詹姆斯·瓦特的信中說:“我看到小生命一天天地長大,尤其看到自己的乖孫子繞膝歡樂時,我便感到心曠神怡、喜不自勝。此前,在工作繁忙時,我很少注意到小孩子身上蘊藏著這麼多的快樂。我真的十分感謝法國的理論家們,因為他們我才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小孫子身上,每當我看到小孫子笨拙可愛的一舉一動,每當他的每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表現出來時,我就常常感到十分快樂和如醉如癡。小孫子種種天真可愛的舉動和想法,都是他自己幼小生命的保護神,也是他自己力量和能力的展現。我和小孫子待在一起時,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我已經沒有機會對幼兒能力的形成發展過程,再作出詳盡而係統的研究了。”

對一個人的耐心和忍耐力的最痛苦的考驗,曾經降臨在自然哲學家阿波西特的頭上。阿波西特所遭受的考驗和災難,在很多方麵與牛頓的遭遇有著驚人的相似。當時,阿波西特住在日內瓦,他經常要麵對各種打擊和考驗,他無法避開和選擇,隻得無可奈何地默默地忍受,真是所謂的“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除了從事其他研究之外,阿波西特專心致力於研究氣壓及其變化,他想從中引出支配大氣壓力變化的一般性規律。阿波西特耗盡27年的時間潛心研究氣壓的變化,在此期間,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每天觀察,並將觀察的結果認真記錄下來,以備研究之用。有一天,一位新助理正式在阿波西特的實驗室上崗了,為了顯示她的熱心和誠意,這位細心的女助理將實驗室徹底清掃了一遍。女助理比較了一下其他的實驗室,發現自己清理後的實驗室顯得相當整潔和井然有序,於是,她非常滿意地笑了,並侍立在門口等候阿波西特。當阿波西特進來後,看到實驗室“麵貌一新”,然而,他並不感到任何欣喜,而是擔心地問:“我放在氣壓表旁邊的那些紙,現在被搬到哪裏去了?”“啊!”女助理先是一怔,既而輕鬆地笑道:“先生,我看那些紙髒兮兮的,於是,我把它們收攏到一起,一把火燒了,然後,我又重新放了一些新的紙在那兒。”阿波西特無可奈何地叉著兩手,內心矛盾極了、痛苦極了,稍許,他還是平靜而溫和地說:“小姐,你把我27年來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勞動成果,頃刻間付之一炬。雖然我極度的傷心,但是不知者不為罪,請你以後再也不要碰這所房子裏的任何東西,好嗎?”

研究自然曆史比研究其他任何一門科學,更需要耐心和毅力,若是急功近利、淺嚐輒止,或是缺乏非凡的毅力和耐心,不可能在這個領域裏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而且,根據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自然科學家的壽命比其他科學家的壽命要更長一些。英國一家出版博物期刊的學會“林耐協會”的一位成員說:“在1870年去世的14位林耐協會的會員中,有兩位年逾90歲,五位年過80歲,還有兩位年過70歲。我們統計了一下那年去世的人,他們的平均壽命為75歲。”

法國的植物學家亞當遜,在法國大革命爆發時,他已經年逾70高齡了。在這場社會大動蕩中,亞當遜失去了自己的財產、住所和花園。但是,他沒有失去耐心和毅力,在麵對失去的一切時,他的勇氣不減當年,而且在他陷入最為窘迫的境地,已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時,他還能對任何事情都泰然處之。亞當遜是學會的元老,有一次,學會盛情地邀請他出席會議。亞當遜卻無可奈何地回答道:“實在很抱歉,我沒有鞋子穿。”據知情人居維葉所說:“當時的這種情景,真的十分讓我感動。我看著這位可憐的老人,在一堆篝火前佝僂著脊背,用一雙微微顫抖的雙手在一張小紙上描繪著植物的特征。老人將生活中的一切痛苦,都消融在對自然曆史的無窮無盡的樂趣之中,然而,這種令常人難以享受的樂趣,對於這位孤獨的老人來說,就如同一位善良的仙女心有靈犀地陪伴著他。於是,學會決定給這位衣食無著的老人一點點撫恤金,後來,拿破侖知道後,便大筆一揮,將撫恤金翻了一番,也算給予了老人的一點安慰吧。”在阿波西特79歲那年,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靈魂飛到另一個極樂世界去了。在阿波西特的遺囑中,他規定了葬禮的舉行方式:“在我一生中,已經確證的植物有58種,我要用這些植物織成一個花環,借以告慰我的靈魂。除此之外,在我的葬禮上,不要花費任何其他的錢物,以免鋪張浪費。”根據阿波西特老人的遺囑,在他的葬禮上,這個花環成了他靈柩上唯一的裝飾物。如此成績斐然的老人,卻以如此微不足道的葬禮羽化登仙而去,他的這種精神讓無數後人為之感動,同時,他的這種精神為自己建立了一座無形的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正如他耗盡畢生心血所著的作品那樣持久而永恒。

在曆史上,像以上那些胸襟豁達的偉人,真是舉不勝舉。人們隻要受到胸襟開闊、生性樂觀的人所感染,就會精神為之一振,靈魂受到了鼓舞,意誌更加堅定,希望也倍感增加。在約翰·凱耶所著的《印度官兵的生活》一書中記載道:在令人精神抑鬱的印度軍營裏,當約翰·馬爾科姆爵士出現時,就像帶來了一束炫目的陽光,每一個人見到他時,都是滿麵笑容、心情愉悅。此時,馬爾科姆自己也還是那個爽朗樂觀的人,人們無法抵禦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令人快慰的魅力。

埃德蒙·伯克也是一個洋溢著快樂和幸福的人。有一次,他在約蘇阿·雷諾茲爵士先生的家中用餐,兩人突然饒有興致地談起了“什麼樣的性格和氣質的人,適宜喝什麼酒”這個問題。雷諾茲笑著說:“男孩子適宜喝紅葡萄酒,成年男子適宜喝白葡萄酒,白蘭地則是英雄喜愛的杯中物。”“很好,”伯克說道,“那就讓我喝紅葡萄酒吧!我喜歡成為一個乳臭未幹的小男孩,因為兒時的童趣出乎自然,總能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感到高興。”在我們身邊,有些人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心態十分年輕;而有些人雖然年紀輕輕,但是心卻已蒼老。有些白發蒼蒼的老人仍保有一顆快樂的童心,而有些還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孩子,卻有一顆圓滑世故、看破紅塵的蒼涼之心。如此看來,一個人的心境如何並不取決於他自己的年齡大小,而是與樂觀豁達、心胸開闊的性格有關,因此,即使是那些年邁的老人,他們身上也會有一顆快樂、活潑的心。

每當看到自己身邊的一些未老先衰、一本正經的年輕老頭,一位年事已高但心情豁達的老人慨歎道:“唉!這個世界隻會剩下一些年老的孩子了。”一個人的快樂要依靠豪爽、豁達的勇氣;一個人的幸福要仰仗寬宏大量、與人為善的品質;一個人的精神享受要依賴於童心常駐、精神快慰的性格。然而,這些快樂、幸福和精神享受,並不是那些一本正經、過分拘謹的年輕人所能享受得到的。因為一本正經的年輕人,往往缺乏精神活力,缺乏創造性,雖然他們徒有年輕人的外表,然而他們年輕的心已經蒼老不堪,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和激情。歌德在談到年輕老頭時,驚訝道:“唉,真苦了這些年輕人,他們能裝出這種古板的樣子,真是不易啊!然而,他們卻並不知道,他們的行為舉止是多麼的荒唐和愚蠢啊!”作為歌德本人,他是多麼希望看到那些精神煥發、本性自然、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啊!然而,每當他看到社會生活中那些一本正經、過分拘泥、矯揉造作的年輕人時,他就憤然地說道:“你們真是一些俊俏亮麗的‘美’少年啊!”說完後,歌德便憤然地拂袖而去。

愛、希望和耐心,是一切幸福之源。與人交往時,我們對別人的愛能換來他人對我們的愛,愛能讓希望添上翅膀,使內心永遠充滿活力。愛即仁慈、寬厚;愛即坦率、真誠,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源於愛。愛是光明的使者,是人類幸福的基石,是照耀在茫茫草原上的一輪紅日,是百花叢中的絢麗陽光。無數歡快的念頭,都從愛的呼喚中翩翩而來,而暖意融融的歡快幸福之中,總會藏有愛的精魂。愛是無價的,它並不奢求人類花費任何東西,便自覺自發地來到人類門前,同時,它還為自己的擁有者祈神賜福。愛與幸福是無法隔離開的,因此,一個心中擁有愛的人,幸福總會時常伴隨著他。正是因為有了愛,人類的痛苦才會化為幸福,傷心的淚水也會化作甘泉,滋潤人們的心田。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法學家邊沁,在《義務論》中寫道:“一個人給予別人的幸福和快樂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幸福和快樂也就越多,反之就會越少。正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如果一個人待人友善,別人必定會以友善回報他。因此,那些仁慈的懂得生活的人,總是會給別人創造越來越多的幸福和歡樂,同時,他自己也將收獲越來越多的幸福和歡樂。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在生活中,我們的善言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善行,而且也會影響到他人的善行,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那些具有高尚、正義的話,不僅聽到這句話的人會潛移默化地做起好事,而且那些在你身邊的人也會擇善而從、積善行德。千萬不要鼠目寸光地想著這是個別的現象,善言影響善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試想,我們與周圍的人接觸,周圍的人與他們周圍的人接觸,我們的每一次善言或者善行,都會‘一傳十、十傳百’地波及開去。因此,我們的每一次善言和善行,不僅對我們自己,而且對我們身邊的人,都顯得十分重要。當然,仁慈、善良的行為有時並不能使對方從中受到教益或得到啟發,但是隻要我們的方式、方法適當,我們的仁慈善良之舉,一定會使對方深受感動。有時,友好的行為也許會換來誤解,一腔熱血可能換來一盆冷水,但是,別人的冷水卻無法澆滅我熱心助人的善心,同時,我們在樂善行德時,也並不在於求一時一地的回報。因此,我心向善當以至誠,我們應該盡力把友誼和文明的種子撒播人間,同時,這些種子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沃土,並在他人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每當看到幸福之花在人們的胸中開放,仁愛之心像星星一樣遍布在人間,我們才知道人們對我們的回報何其豐厚,才更加明白愛的力量是多麼的偉大。我們要堅信:春播秋收,春華秋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那麼,讓我們都來耕耘這些美好的品德吧,我們也將得到雙倍甚至數倍的收獲!”

詩人羅傑斯曾常常談起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凡是認識這位小女孩的人,都從內心深處喜歡她。當有人問小女孩:“為什麼大家都這樣喜愛你?”小女孩答道:“我想,是因為我愛每一個人的緣故。”這則小故事,對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具有啟發意義。一般而言,一個人到底擁有多少幸福和快樂,取決於這個人到底付出了多少愛,同時,又有多少愛在回報給這個人。確實,不論一個人取得了多麼大的物質成就,如果這些成就不能有助於自己和他人的仁慈、善良與和平,那麼,這些巨大的物質成就,最終不會給人類帶來幸福,同時,他自己也毫無幸福可言。

拉爾·亨特曾深刻指出:“因為人受到情感的支配,所以善良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任何其他力量都抵不上善良的力量。”有一條法國諺語說:“人類總是貪圖安逸和享樂。”還有一句很粗俗的英國諺語:“惡狗服蠻棍!”因此,邊沁說道:“人們每一個善良的舉動,都來源於自己身上的力量,而且每一份善行都會為人們自身積累一份友誼。那麼,我們人類為什麼不把造孽的力量用來行善呢?”

一個人的仁慈和善意,並不體現在他送給別人的禮物上,而在於他是否擁有一顆善良而誠摯的心。有的人雖然也能從錢包裏拿出錢來給別人,但是他們的心卻是冰冷漠然,難道說這就是所謂的仁慈和善意嗎?當然不是。因此,一個人用錢財表現出來的好心不僅不可靠,而且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災禍。而那些善意的幫助,真正的關心,往往於己於人都會產生良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