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溫和的性情孕育無窮的力量(1 / 3)

第八章溫和的性情孕育無窮的力量

性情溫和、與人為善、沉穩冷靜,這是基督教教義的精髓。

——威爾遜主教天堂並非指哪一個具體的地方,而是氣性平和、心靜如水的人能去的地方。同時,它也是一種超脫罪惡並與上帝的意念相和諧的精神狀態。

——查爾默斯博士我們知道年輕人聰明靈活,但總是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的話,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那暴躁的脾氣終究會慢慢地改變,也最終會變得心氣平和,就如冬青樹頂端那常綠的葉子一樣。

——騷塞溫和的性情,是一種無窮的力量。

——利·亨特人們常說,才華和性格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有決定性的影響。確實,一個善於寬容、體諒他人的人;一個心地善良、心氣平和的人;一個具有克製力、忍耐力的人,總能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是否擁有善良、寬容和體貼他人的品格。正如柏拉圖所說:“使別人幸福的人,他自己也一定能得到幸福。”

對於一個人來說,性格在其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性格好的人,總能看到生活中積極向上的一麵,他們根本就不會在乎令人傷心欲絕的痛苦。即使他們遭遇災難、深陷痛苦之中,他們也能找到心靈的慰藉,就如同在黑暗的天空中,心靈純潔而美好的人,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一絲亮光一樣。對於他們而言,即便烏雲布滿了天空,太陽露不出笑臉,但是在他們心裏,太陽永遠在烏雲之上,溫暖的陽光也終究會普照到大地。

一個人若是擁有這種使人愉悅的性格,他就不會妒忌別人,也不會遭人妒忌。具有這種性格的人,他們的眼裏往往閃爍著愉快的光芒,在生活中,他們的心中充滿了陽光,他們也似乎總是那麼的歡快、達觀、朝氣蓬勃和充滿活力。誠然,每個人都有心情煩躁、精神痛苦的時候,他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他們不同於其他人的關鍵一點,便是他們總是愉快地接受這些痛苦和折磨,從不抱怨、從不憂傷,更不會為此而浪費自己寶貴的精力,而是拾起生命道路上的花朵,勇敢麵對、奮勇前行。

這些天性愉快、樂觀、友善的人,遠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缺乏理智、意誌薄弱的人,他們最為顯著的性格特點便是對前途充滿希望,同時值得人們信賴。這些人往往見識非凡、目光敏銳,他們是一群最先扒開厚厚的烏雲,捕獲到一束亮光的人,同時,他們也是一群善於從當前的災禍中看到未來希望的人。每當疾病纏身的時候,他們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得身體慢慢恢複,不但如此,他們往往能在艱苦生活的磨煉中,學會遵守紀律、善於改正錯誤、總結經驗教訓;在痛苦和挫折麵前,他們總是鼓起勇氣、毫不退卻。正是在與困難和挫折作鬥爭的過程中,他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懂得了生活的艱辛,更懂得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當傑勒米·泰勒的房屋遭人侵占、莊園被人沒收,他和家人被趕出家門、流離失所時,他卻在自己所著的《崇高的生活》一書中這樣寫道:“我落到了財產征收員的手中,他們毫不客氣地剝奪了我所有的財產。那麼,現在我剩下了什麼呢?讓我仔細搜尋一下:他們留給了我可愛的太陽和月亮;溫良賢淑的妻子,仍在我的身邊;那些為我排憂解難的患難朋友,仍然對我不離不棄,除此之外,我還擁有愉快的心和歡快的笑臉。同時,他們無法剝奪我對上帝的敬仰,無法剝奪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法幹涉我對他們的罪惡之舉的仁慈和寬厚。我現在仍然照常吃飯、喝酒,照例睡覺和消化,像往常一樣讀書和思考,而這些恰恰是我夢寐以求的東西。”泰勒在遭到意外的打擊和災難時,仍然感到自己有足夠的理由高興和歡樂。他根本不在乎痛苦和災難,或者說,他在這種常人難以擺脫的痛苦和怨恨中,仍然能夠知足常樂,真可謂不以常人之憂為憂,卻以常人之憂為樂。泰勒之所以能做到這一步,是因為他敢於藐視困難,視災禍為普通的一點荊棘,而他自己卻坐在這些小小的荊棘上麵,從未感到憂慮和痛苦。

一個人的愉快性格,主要是與生俱來的,但是盡管這樣,這些性格也和其他生活習慣一樣,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和培養來獲得和加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以毫不懂得生活的樂趣而囫圇吞棗地、糊裏糊塗地生活,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同時,我們究竟是經常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還是經常看到黑暗的一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對生活的態度。要知道,任何生活都是辯證統一的,問題就在於我們自己怎樣去審視生活。對此,我們完全可以運用自己的意誌力做出正確的選擇,養成樂觀、豁達的性格。因為樂觀、豁達的性格,有助於讓我們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積極健康的一麵。所以,擁有這樣性格的人,即使在人生最為灰暗的時候,他們也能看到幸福生活曙光,從而為之奮鬥和拚搏。

具有樂觀、豁達性格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他們都感到光明、美麗和快樂的生活就在自己身邊。從這些人的眼睛裏時常流露出來的光彩,足以讓整個世界都流光溢彩,在這種光彩之下,人世間的寒冷也會變得溫暖,痛苦也會變得舒適。同時,擁有這種性格的人,他們的智慧將更加熠熠生輝,他們的美麗也更加魅力四射。然而,那些生性憂鬱和悲觀的人,卻永遠也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陽光,在他們的眼裏,即便是春日裏爭奇鬥豔的鮮花,也頓時失去了嬌豔;黎明的鳥鳴,也變成了令人煩躁的噪音;蔚藍清澈的天空、五彩紛呈的大地,也都布滿了灰色。在他們眼裏,所有的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了無生機。

樂觀和豁達的性格,不僅是一個人獲得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而且也是培養一個人具有良好品德的忠實捍衛者。那麼,人類怎樣才能戰勝各種誘惑,獲得樂觀和豁達的性格呢?對於這個問題,一位忠誠的作家回答道:“第一是歡樂愉快,第二是歡樂愉快,第三還是歡樂愉快。”歡快樂觀的性格,往往使心靈的沃土滋生善良、仁慈和正直的品格,它是仁慈友善的忠實朋友,是耐心和堅韌的忠誠衛士,是智慧之母、聰明之父,同時也是一切道德良知的保護神。馬歇爾博士對自己的一位患者說:“醫治人類疾病的最好藥物,就是愉快的心情。一份美好的心情,要勝過十副良藥。”

在邁克雷所著的《路德的一生》一書中,記載了路德曾致力於研究治療精神抑鬱症,所獲得的“偏方”。路德說:“無論是對於年輕人而言,還是對於老年人而言,發自內心深處的歡樂和擁有理性誠實的勇氣,都是治愈精神抑鬱症的首選良藥。其次便是美妙的音樂,因為高雅的音樂能使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喜愛孩子們、喜愛鮮花,也能使人倍感歡快和精神大振。”其實,那些脾氣暴躁的男子漢,與意誌薄弱的女人們一樣,他們的心往往脆弱不堪。這個時候,想要救治他們的心理疾病,就需要培養他們發自內心的歡樂和擁有理性誠實的勇氣,或者為他們高唱心曠神怡的音樂,借以陶冶他們的心誌。

有人將快樂的心情比作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有人將快樂的心情比作蔚藍的天空;有人將快樂的心情比作沒有歌詞卻永無止境的歡歌,它能使人的靈魂得以安寧;使人的精力得以恢複;使人的美德更加芬芳沁香。盡管人們的煩勞和不安,總在時時吞噬著人們的美好心情,各種挫折和磨難也會一點一滴地消耗他們的意誌,但是人們也能從積極向上的精神裏,從堅持正義的靈魂裏,從培養良好品質的美德裏,得到心情的愉悅,得到清泉甘露的滋潤,而且這種美好的心情將永遠不會枯竭,會曆久彌堅、曆久彌香。

從許多人物的傳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傑出的人物都是樂觀、豁達、胸懷坦蕩的人。他們蔑視權貴、淡泊名利,善於享受真正的生活,也善於發掘蘊藏在生活中的無窮快樂。比如荷馬、賀拉斯、維吉爾、莫雷拉、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等,都是樂觀豁達的人,他們總是在偉大的事業中,時常洋溢著健康、寧靜的快樂。像這樣心地善良、本性寬厚的人,還有路德、莫爾、培根、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法耶、米歇爾·安吉羅等。這些人之所以總是充滿著幸福和快樂,或許是因為他們總是忙於各種最快樂的工作,而這種快樂的工作使得他們的心靈富有,而且充滿著創造的活力。

彌爾頓一生曆盡無數的艱難困苦,但他始終樂觀、爽朗。有一次,他的眼睛意外地瞎了,於是,他的朋友背棄了他,但彌爾頓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希望和信心,反而更加振作起來,勇敢麵對生活。他勸導自己道:“彌爾頓,你前麵一片黑暗,時不時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在前麵吼叫,但你一定要樂觀豁達起來,將這些恐怖的聲音化為你前進的‘進行曲’。”

約翰遜博士一生經曆了無數的艱難困苦,與命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但他總是心情愉快、神勇異常。每次在困難麵前,他都能樂觀地麵對生活,充分地享受生活的快樂。有一次,一個牧師在鄉下抱怨社會生活的單調和乏味,這位牧師說:“他們總是無聊地談論小奶牛。”然而,約翰遜博士卻喜歡談論小奶牛,因為他善於調節自己,不管環境如何惡劣地變化,他總是樂觀而積極地麵對生活。約翰遜認為,一個人隨著年歲的增大,會越來越成熟,而且他們的性情也會越來越溫和。與約翰遜持有不同觀點的切斯特菲爾德勳爵,卻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認為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個人的心不但不會變得越來越好,相反會變得越來越冷酷。當然,這隻是兩個人看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由於人們生性的氣質不同,閱曆不同,甚至還有可能對同樣的生活產生截然相反的看法。即便如此,那些善於吸取經驗教訓、善於自律自製的善良人,對生活的認識總會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客觀,他們的生活也總會變得越來越完美;而那些品性不好、脾氣倔強的人,總是不願意吸取經驗教訓,對生活的認識也會越來越偏激,他們的生活不但不能變好,而隻能變壞。

心地善良的人不僅在待人接物上表現得寬容和大度,而且在對待寵物時也會懷有惻隱之心。瓦特·斯科特先生便是一個心地極為仁慈的人,不僅他身邊的人都喜歡他,而且他所飼養的寵物也對他表示友好。斯科特就曾給霍爾上尉講述了一個關於自己孩提時代的故事:有一天,一條狗朝斯科特搖頭擺尾地撲過來。情急之下的斯科特,撿起地上的一塊石頭朝這條狗猛扔過去,正好打中了狗腿。可是,令人驚奇的一幕發生了。盡管狗的腿已經斷了,但它仍然忍著疼痛向斯科特爬過來,並一個勁地溫馴地舔著斯科特的腳。斯科特對霍爾說:“這是我有生之年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也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這件事對我教育很大,它影響了我的一生。”

有人問斯科特幸福快樂的奧秘是什麼?斯科特總是故作深沉地說:“那就請您開懷大笑吧!”斯科特在與人交往中,總是發自內心地對人微笑,而且總是和顏悅色、以誠待人。斯科特的朗朗笑聲,感染了他身邊的每一個人,每當有人在他麵前表現得拘謹和敬畏時,他總是竭盡所能地逗人家歡樂,然後使得人家爽朗地自由自在地笑出聲來,緊張和尷尬也隨之煙消雲散。麥爾羅茲大修道院的廢墟管理員說:“他常常到我們這裏來,每次來的時候,他都和一大群人為伴,而且在大老遠處就開始叫我道:‘傑裏!傑裏·鮑威!’而每當我尋聲望去,走到外麵後,他肯定又要給我說笑話、開玩笑。然後,我們就會在一起閑聊,而且我們也會像老友相見那樣隨意、無拘無束。我從來沒有想到,常跟我在一起說笑話而又十分隨和的人,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曆史學家斯科特。”

西尼·史密斯先生也是一個樂天派,他總是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麵。在史密斯眼裏,最黑暗的烏雲也擋不住太陽的光輝,漫長的長夜總會被來日的黎明所替代,因此,無論他是在鄉村當牧師,還是在牧區任教區長,他總是那麼友好、善良和不辭勞苦地工作。不僅如此,史密斯的耐心和寬容,形如一條大江大河,永遠望不到盡頭。他身上凝聚著基督教的精神,體現著誠摯的善意和友愛,同時,他的言行具有紳士的崇高美德,無論從哪個方麵看,他都是世人學習的楷模和典範。他提倡社會要重視教育,並且在閑暇之餘,仍舊不停地奮筆疾書,歌頌正義、主張信仰自由和人性解放。史密斯的文筆幽默,而且明快,往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同時,他也從不逢迎世俗的卑劣,更不逢迎世俗的偏見。史密斯天性豁達,而且精力旺盛,始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的精神。在史密斯晚年的時候,疾病纏身,於是,他寫信給朋友說:“我得了中風症、氣喘病和其他多種疾病,但我自己的感覺良好,我相信我會戰勝疾病的!”後來,他在最後寫給卡利斯勒夫人的信中,這樣調侃自己道:“如果你聽說有誰丟了16或18磅(7或8千克)肉,那麼,這個失主不會是別人,正是我自己。我現在的身子,看起來就像自己的牧師職務被人強行奪走了那樣,我無法工作,無法用德化去感化人民,因此我不得不成天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