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正直的品德(1 / 3)

第八章 正直的品德

做一個正直的人

作為一個人,可以不高尚,但是不能無恥,一定要遵守基本的道德準則。與人交往要做到誠信、互利、平等、有責任心,不損害對方的利益等。比如,你可以不為別人著想,但是不能損害對方利益;在戀愛的時候,不能用欺騙去獲得別人純淨的感情。

正直隻是人生中的一種美德,它並非要求人們去做什麼,而是告訴你,你是什麼樣的人,如何去做人。為人正直、處事正派、堂堂正正,才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身正不怕影子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夢穩。正直的人不為自己牟私利,不貪圖小便宜,不文過飾非,不偷奸耍滑,不阿諛奉承,不溜須拍馬,不陽奉陰違,平等待人,公正處事。隻有那些品行端正的人,做人做事才有底氣,才會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心術不正、故弄玄虛、口是心非,用心計,耍手腕,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台上說君子言,台下行小人事,談何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這樣才無愧於自己和別人,才能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

現在,不管從事什麼行業的人都希望自己獲得成功,很多人說,成功的條件是決心,還有人說,成功的條件是虛心,甚至有人說,成功靠的是運氣和機遇。其實,成功的條件有很多,但是最關鍵的一條是正直,隻有正直的人生才能改變坎坷的命運,逐漸走向成功。

曾經有位思想家說過這樣的話:“什麼是一塊磚頭的名譽感呢?那就是一塊實實在在的磚頭;什麼是一塊木板的名譽呢?那就是一塊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實的板材;什麼是人的名譽呢?這就是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人生在世,總會留下自己的印記,留下的是良好的品德還是敗壞的人格,要看你夠不夠正直。人的一生可能要追求很多東西,比如,金錢、地位、美色等,但是隻有正直的人品才能流芳百世、永不腐朽。

正直的人都有自己的處事原則。如今物欲橫流、世風日下,每個人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誘惑,而一個真正正直的人,不會因為誘惑而違背自己的正直原則。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說過:“世界上最使人敬畏的東西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一個正直的人,無論處於何種不利的境界,在他的心中始終有原則這根弦的存在,時刻提防著自己的心因為外在的引誘而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來。

正直就意味著自己的良心不能違背自己的道德原則。為了成功,我們可以辛辛苦苦的灑下汗水,但卻無論如何都不能出賣自己的良心。一旦自己出賣了自己,就等於自己拿靈魂與魔鬼做交易。即使有一天你成功,可總會感覺到不安心,因為你不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隻是一個出賣良心的“犯人”。

正直意味著要勇敢地保持自己的信念。如今的功利社會,人們很容易形成浮躁的心情。如今很多年輕人一踏入社會,就受到多方麵的壓力和逼迫,而這又是考驗人們的時刻,尤其是麵對知名人士和權威觀點的挑戰時,你能否大膽地說出“不”,這將意味著你能否恪守住自己的道德信念。偉大的政治家丘吉爾說過,“我們絕不屈從,絕不,絕不,絕不,無論大小事,永不屈從,唯有屈從於榮譽和良知的信念。”

正直是永恒的

不管在社會的哪一領域,都不能失去相應的標準,一旦沒有了標準,整個社會就會變得不安穩。每個人的生存都關乎著別人的生活,所以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固有的為人處世原則,如果人人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社會必然會出現混亂。下麵這段話出自於4000年前的埃及:

人應該有一個正直行事的標準。一個正直者的美德比不正直者的祭品更能讓人接受。人們都認為,正直是一種永恒的東西,還可以隨著亡者進入墳墓。而一個正直的品德不會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消失,依然會在人間銘記。他的美德就是他的紀念碑。正直者將會給同時代的人帶來快樂,他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正直將會回到自己應有的位置,不正直將會被消滅和忘記。更不會因為文明社會的發展,而把這一美德用其他東西所代替。

當時還沒有《聖經》或其他宗教教律來指引人們的行為,古人已經能夠如此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如今,不管是人們的行為還是道德觀念,卻都違背了古老的處事原則,陷入混亂。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套新的、更好的標準,讓它持久生存下去。沒有誰能夠消除人類的行為和道德原則,除非他的原則具有更新、更好的意義。否則,人類社會就會麵臨崩潰的危險,而整個人類將會像與雜亂的野獸無異。一旦傳統的標準不再有所效用,那麼就必須製定一些新的標準,而新的標準就應該能夠激發人類靈魂中的真實和正直的一麵。

善良的情意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一種美麗的展現。每個人都有善惡的兩麵,如果一方占據了上風,就可能被大眾評斷為善或惡。一個人的善性深深的植根於自己的內心之中,即使外在的誘惑有多麼的美好,都會被心中一縷縷的善意所掩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善,說小了,就是要愛護、關心親友,從心底裏對他人好,不因自己的私利而斤斤計較;說大了,就是博愛、慈悲,對一切生靈無分別地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連前者都無法做到,更別提後者了。人們的心中漸漸少了善意,更多的卻是戒心、虛偽、冷淡。

一次舉世震驚的大地震,讓大家看到了人間的大愛,何嚐不也揭示了人心的渴望呢?通過這次賑災,很多人開始懂得珍惜,懂得付出,懂得關愛……希望這種發自內心的善良,能稍微衝淡因為過分追求欲望、金錢、權勢、享樂而彌漫在心靈周圍的黑氣,找回迷失的本性,讓善良回歸。因為,沒有善的世界,與地獄無異。

真正的善良

真正的善良來自個人的品質。

真正意義上的善舉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要長期堅持,始終如一。比如深圳的藝人叢飛數年向希望工程捐款數百萬,捐完所有的積蓄,即使在得知自己患絕症時,仍不停止捐款。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個真正的善人不會因為某件善事而高舉大名,所以,真正的善舉不張揚、不做作,更不會因此貪圖利益。

世間善舉何止千萬?但在這裏討論的不是這些,而是善良的本質。

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論斷並沒有錯誤。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勞動成果在逐漸的增加,還會有很多剩餘,於是,剩餘的情況就有了輕重之分。而對於貧富或強弱,就產生了善惡,善與惡又是相互存在的。佛教中的普度眾生,意即勸人向善。古人的善良體現在多方麵,打獵者不獵殺幼仔和孕獸,打魚者不用密網網小魚,伐木者不伐稚苗等。可見善良的社會性及作用於社會的意義。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人人都要發善心,在高效的勞動中促進社會和諧。

善良是生命的黃金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麼?

維克多·雨果是這樣回答的:“善良。善良是人類曆史中最優秀的品質,那些偉大的人物都有善良的品質。”

“善”是中國文化所推崇的一種精神,它要求我們為人處世要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正如一位名人所說:對於個人唯有的權利是善良的,對於眾人來說,唯有的權利是法律。

有一則國外的小故事。一場風雨過後,很多魚都被卷到岸上了,有一個小男孩不厭其煩地把撿到的魚重新放到河裏。恰好有位老人經過,問他:“你一天能撿幾條啊?”小男孩一邊撿一邊說:“多撿一條就能多一個新的生命。”老人頓時啞然。

還有一則故事是發生在巴西叢林裏。有個獵人開槍射殺了一隻獵豹,當他跟著豹子的一路追下去時,卻看到豹子拖著流出腸子的身體一直向前爬,爬了半個小時,來到兩隻幼豹麵前,喂了最後一次奶才倒下斷氣。看到這一幕,這位獵人流下了悔恨的眼淚,並折斷了獵槍。這個故事中獵人的良心發現也不失為一種“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