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功路上的陷阱(3 / 3)

每個人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有很多人把失敗歸結於自己頭腦裏的失敗意識,這種意識還比較深刻。對待一件事情總是猶豫不決,甚至為自己事先謀劃多種退路,這種不積極的信念就像一塊吸鐵石,緊緊地抱著你。失敗的想法一旦產生,就會發揮對成功不好的吸引力。這個世界未知的東西比已知的要豐富得多,所以你根據已知的事情推斷出你的成功目標不可能實現,這種推斷方法是荒謬的,你永遠不可能數清楚還有多少方法等你拿去解決問題。所以注定會成功的人,他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隻有一步步地解決現在的問題。

成功不能沒有計劃

沒有一個完備周詳的計劃,任何成功都是遙不可及的。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為什麼?人為了將祖國建設得更美好,為了使自己生活更幸福,會努力工作,創造財富。為了實現這個人生目標,人就得學會做更多的事,有的事情不會做,就要認真學習。學習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人要對自己的一生負責,人活著就要對得起自己的人生。你可以主動學習一項專長,讓自己掌握一門知識。隻要你認真去學,沒有什麼學不會的,你要多給自己自信心,你要認準目標努力學習,你就一定能成功。

哈佛大學做過關於目標與人生的跟蹤調查,所有的調查對象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在環境、智力、能力等方麵都有相似的部分。調查中發現,其中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25年後,研究人員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當時那3%的人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10%的人,短期目標不斷得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則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的27%,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對於那些成功者來說,他們在艱苦努力之前有一個具體的、合理的人生目標和規劃。因為他們在早期就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規劃,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知道方向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方向,即使你是匹千裏馬,也隻能在地上打轉;如果沒有明確的方向,萬噸巨輪也隻能在漩渦裏徘徊;如果沒有方向,展翅翱翔的雄鷹隻能在藍天中無奈地遊蕩。

目標不是一盞燈,但它能引領你的生命;目標不是一個路牌,但可以幫你走過迷茫的路段。目標是一方羅盤,給你導引人生的航向;目標是一支火把,它能燃燒每個人的潛能,牽引著你飛向夢想的天空。羅曼·羅蘭說:“人生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明確的目標。”的確,目標是你追求的夢想,目標是成功的希望。

大家對下麵這個故事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在一個世紀之前,一位貧窮的牧羊人帶著孩子來到一個山坡上,忽然有一群高昂鳴叫的大雁飛過他們的頭頂,很快就消失在天空中了。小兒子問父親:“那些大雁要去哪裏?”父親說:“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那裏可以安家,可以度過嚴寒的冬天。”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那樣飛起來該多好呀!”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兒,對兩個兒子說:“隻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兩個兒子試了試,都沒有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目光看著父親。牧羊人卻肯定地說:“隻有插上理想的翅膀,樹立了堅定的目標,才可以飛向你們想去的地方。”後來兩個孩子懷揣著這個目標在漸漸地長大,並為了這個目標不斷的努力,終於有一天,他們真的飛起來了:他們發明了飛機。

這就是關於萊特兄弟的故事。可見,人生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目標有理想,在奮鬥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不懈,直到人生伴隨著肉體的消亡而消亡。

心理學上有一種“瓦倫達效應”,其實瓦倫達是美國的一名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曾在一次重大表演之前,不停地向妻子說:“這次太重要了,千萬不能失敗。”結果卻在表演時失足身亡了。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自己要充滿信心和耐心,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認認真真地堅持下去,把每件事情做好。你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地鼓勵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有了這個信念,才有可能成功。當你解決一件事情之後,要及時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向另一個目標進發。如果完成任務時你會感覺非常快樂,那麼你就是一個充滿自信,最有作為的人,就算有失敗,對於你來說也隻是暫時的。

1952年,福勞倫斯·凱德維克遊過了英吉利海峽之後,為自己重新定了目標:跨越21英裏的卡特裏娜海峽。可是就在她出發的當天,氣溫陡降,還起了大霧。當她靠近海岸時已看不清前方,疲憊不堪又冷得直打哆嗦。盡管教練和她母親都在給她加油,但她還是放棄了。就在她上船之後,有個記者問她:“你為什麼不遊了?”她回答說:“我的前麵隻有霧,我不能在霧裏遊泳。”

然而當她第二次出發時,天氣又一次與她作對,可這一次她卻成功地遊完全程。因為此時她的頭腦裏已經形成了對岸的意象,並且她堅信第二次一定能渡過去,實際上她甚至比男子記錄還提前了兩個小時。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他失敗了幾次,而在於他是否還有夢想,還在奔跑的路上前行。夢想和目標的力量是驚人的,總是想著自己要去的地方和達到的目標,一年、兩年、三年之後,你想象成為什麼樣子或許就真的成為什麼樣子。

一旦你在頭腦中確定了目標,它們就會幫你實現夢想。如果你沒有目標,你就沒有方向。電影《綠野仙蹤》中的多羅西隻選擇了一條“黃磚路”。當你有十條黃磚路要選或在兩條不同的道路間徘徊時,你不會取得什麼很大的成績。如果你沒有堅持始終如一的一條道路,或者說你沒有一條路的思想,你就很難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一帆風順的人生是很難找到的,人生總是布滿荊棘、充滿坎坷。有了明確的目標,即使前方的風浪再大,也有可能看到曙光、抓住希望。讓我們齊聲呼喊:“帶著目標上路吧!”這樣才能尋找到內心的激情,才能尋覓到輝煌的明天,才能采擷人生道路上一顆顆璀璨的珍珠!

成與敗

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一個失敗者不一定能轉變成一個成功者,但一個成功者,一定曾經是一個失敗者。成功既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高不可攀,失敗也同樣不會那樣可怕。它們有時就像滔滔水麵上的一座很嚇人的獨木橋,你隻要勇敢地走過去,對麵等待你的就是成功。

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太太愛上了登山運動,在隨後的30年裏,她攀登過許多名山。自從她開始登山,她的哮喘病也漸漸好了,並且通過鍛煉堅定了她的信念和毅力。身邊的朋友勸她:“我們這個年紀可算是到了人生的盡頭,還是想著料理自己的後事吧!”她卻說:“我的後事就是還想登更高的山。”後來在她95歲那年,富士山終於屹立在她的腳下,同時也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齡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太太。她是一個敢於擁抱成功、不怕失敗的人,不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還熱愛自己做的事,相信自己做的事。

所以說,一個人隻要熱愛失敗,就能從失敗中汲取智慧,慢慢地走向成功。俄國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大學畢業後,選擇了邊讀書邊創作的道路。可是苦苦奮鬥了4年,一篇作品也未發表。可他從失敗中找到了原因,發現是自己的生活基礎太差所致。不熟悉生活,怎麼能反映社會深處的奧秘,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呢?找到失敗的原因後,他毫不猶豫地來到高加索,參加了前線部隊。4年的軍旅生活,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托爾斯泰創作的《戰爭與和平》等名著真實地反映了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生活,達到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轟動了世界文壇,這正是熱愛失敗的結果。

“在人生中,失敗與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隻有我們對錯誤的事情有了正確的看法時,我們才能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說這句話的意義就是: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成功就像一座誘人的金礦,而失敗就像裹在金礦石外麵的一層層堅硬的岩石,輕輕地敲去一層岩石,你就會越來越明晰的看到金色的亮光。難怪哲人說:“失敗的次數越多,離成功就越近。”在傑出的成功者眼裏,失敗有兩重性,它既能給人帶來損失和痛苦,也能給人帶來激勵、警覺、奮起和成熟。有著這樣智慧的人,總是把每次的失敗當做從牆上敲下來的石頭,而每塊石頭都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生活中,不一定每個失敗者都能因為失敗而注定成功,但是,一個成功者肯定是一個失敗者,至少以前是。一個成功的人,一部成功史就是一部失敗史。曾經在《時代周刊》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個結論: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人士所做的事情中,成功與失敗的比例是1:10,也就是說,他們幾乎要失敗10次,才能換來1次成功。華盛頓打的敗仗比他打的勝仗多得多,但他最終成功了。劉邦和項羽交戰中,幾乎是屢戰屢敗,最慘的時候,連老父都當了項羽的俘虜。但是,劉邦輸得起,屢敗屢戰,終於在垓下一戰,徹底擊敗了項羽。

此外,美國總統尼克鬆對待失敗和成功的心態也是很好的例證。在1972年尼克鬆勝利競選並連任美國總統,因為他在前次的執政期間政績突出,治理國家很有效果,於是很多政治評論家都一致認為尼克鬆將是一位最為耀眼的領導。但是,尼克鬆本人羞怯於自信,總是忘不了幾次失敗的心理陰影,極度擔心再次出現失敗。不良的心態使他鬼使神差地幹出了後悔終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潛入競選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在對手的辦公室裏安裝了竊聽器。事發之後,他又連連阻止調查,推卸責任,在這次選舉中他雖然獲勝,但不久因水門事件而被迫離職。本來穩操勝券的尼克鬆,因害怕失敗而導致慘敗。

永不言敗的自信和正視失敗是一位成功者所具有的基本特點。如果沒有失敗,所有的學習都沒有意義。一個企業在招收員工的時候,不僅要看應聘者的成功碩果,還要關注其失敗的曆程。哈佛商學院的約翰·考科教授說:“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會在討論一個高級職位的候選人時,有人會說:‘這個人32歲時就遭受過極大的失敗。’其他人會說:‘是的,這不是好兆頭。’但是今天,同一個董事會卻會說:‘讓人擔心的是這個人還未曾經曆過失敗。’”可見失敗並非是壞事,因為每一次失敗,都孕育著成功的萌芽,每一次失敗都將使你更靠近成功。如果你不曾失敗過,為了成功,你應該勇敢地去嚐試一下失敗的滋味。即使失敗了,也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不能在原地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