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再次,抹去虛榮(3 / 3)

國王聽和尚念完,感到非常慚愧,五體投地地膜拜懺悔,請求和尚原諒自己剛才的失語。他說:“大師,您的修行真是高深,竟能洞悉我的心念而說出這首偈子。”和尚謙虛地說:“這首偈子其實是如來很久以前說過的,不是現在才說的。”國王心想:“佛陀真的是太有智慧了,在很久之前就知道有我這樣的人存在,以後我會認真聽法,再也不會做出不敬的事情了。”於是,和尚為國王宣誓了佛法大要,為他清除心中的汙垢,國王也開始通達法理,對佛法信受不已。

心存一份恭敬,就可以消除一份業障,增加一份福分。心中自滿自大的人,就像一隻碗裝滿了水,再怎麼想辦法也裝不進任何東西。相反,如果我們能懷著一顆恭敬謙虛的心,虛懷若穀地對待任何人和事,人生就能滿載而歸。

暴怒有損身心

暴怒也是人類不良的情緒,大都因為生氣而引起的。一旦在工作或生活中受到難以緩解的壓力,就會出現這種心態。如今生活和工作都在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和挑戰,一旦有了導火線,就會不顧一切地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壓抑心情發泄出來。雖然這樣可能緩解自己的情緒,卻對其他人造成了傷害。所以,我們掌握舒緩情緒的技巧,避免暴怒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負麵影響。

那麼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暴怒呢?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滋生暴怒的情緒。假如你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覺得緊張、壓抑,那麼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注意了。如果覺得繼續交談會引發不愉快,那麼就盡力避開話題,或借故離開一會兒,到處走走,分散一下注意力,讓自己盡快平靜下來。

所以,避免暴怒需要兩個步驟,首先,隻要察覺自己的情緒起伏比較大了,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沉重,肌肉緊張等情況,這就是暴怒的前兆。其次,一旦出現了這樣的征兆,就應該想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最好立刻結束活動、離開這個場合。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知道自己快要失控了,還是要硬撐著和別人吵鬧下去。能堅持到底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一定要得出個結果;覺得道理在自己這邊,不能退讓……不管理由是什麼,暴怒都會給彼此帶來傷害,其實得不償失。

影響人們情緒波動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舉一些經常會引起憤怒的原因。

1.當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出現自我維護的反應,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但隻要目的實現,這種情緒就會隨之消退。

2.發現自己應該得到卻沒有得到某樣東西時,就會出現焦慮、渴求的情緒,一旦情緒膨脹到了頂點,就會憤怒地去爭取。

3.用憤怒抗拒自己的錯誤。一旦看到自己錯誤的言行冤枉了別人,而自己卻又不願意主動的承認錯誤,於是就會采用這種方式抗拒別人的指責,想把這種罪惡感轉嫁給別人。

4.對待別人恩惠無法報答,自己難以容忍,便以憤怒回應對方的好。

5.因為別人的憤怒而導致另一個人憤怒。比如,一個集體裏有一個人經常性的憤怒,當這種憤怒被別人耳濡目染之後,就會傳染到這一個人的情緒裏。在家庭內最弱小的成員是孩子,例如母親壓抑對父親的憤怒,其中一個孩子便會從母親那裏承接到憤怒,而對父親生氣。

有個小孩的脾氣非常的壞,眾人都非常的討厭他。

有一天,父親給了他一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天,小男孩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一個月後,他逐漸的學會控製自己的脾氣了。後來他在柵欄上釘的釘子越來越少……最後,他變得不愛發脾氣了。

他把自己的改變告訴了父親,父親又說:“你若是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取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後,柵欄上的釘子都取下來了。父親拉著孩子的手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你在柵欄上留下了那麼多的小孔,柵欄不再像以前那樣美觀了。當你向別人發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把刀子拔出來,不管你是多麼的難過、懺悔,你都無法縫補那已經造成的傷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暴怒不能解決人生中任何一件事情,隻會令事情越來越糟。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隻有冷靜地麵對、積極地解決才是正確的處事之道。

心態影響人生

問:你沮喪的時候,你感受到的是什麼?

答:沮喪。如果不是沮喪,你還會哭喪著臉嗎?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麵,一個是正的,既是積極的;另一個是反的,消極的一麵,就像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麵,哪麵是正,這就需要看你的心態,取決於你的想法。好的心態可使人快樂,幹什麼都有積極性;消極的心態則會使人哀婉難過,不能主動。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煩惱與歡喜,成功和失敗,僅係於一念之間,這一念即是心態。光輝燦爛的人生離不開積極、上進的心態。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那裏那裏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編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