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碧血丹心心昭天日(1 / 3)

第十四章 碧血丹心心昭天日

嶽飛被誣犯“意欲謀叛”罪,為高宗、秦檜殺害後,朝廷迅速將嶽飛的死刑判決書,刻板印成榜文,在全國各地公布。

嶽飛遇害的當天,臨安(杭州)人民痛哭流涕。南宋愛國大詩人陸遊說:“張德遠(張浚)誅範瓊於建康獄中,都人皆鼓舞;秦會之(秦檜)殺嶽飛於臨安獄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

盡管秦檜的黨徒密布都城,當時就有不畏風險的義士隗順,偷偷地將嶽飛遺體從大理寺獄中背出,翻過城牆,埋於九曲叢祠附近,稱賈宜人墓。

從此以後,每逢除夕下雨,江浙一帶的民間,就有這樣的傳說:忠臣嶽飛在除夕被秦檜害死,連老天爺也為嶽飛的冤死痛哭落淚呢。

一、沉痛悼念與平反昭雪

沉痛的悼念

嶽飛死後,愛國軍民舉行各種各樣的悼念活動。駐臨安府(今杭州)西溪寨的官兵子弟,借迎請“紫姑神顯靈名義”,竟模仿嶽飛的筆跡,以嶽飛的口吻寫了一首絕句,來寄托他們的哀思:“經略中原二十秋,功多過少未全酬;丹心似石憑誰訴?空有遊魂遍九州!”(〔宋〕郭象《睽車誌》。)這件事傳出後,秦檜“聞而惡之,擒治其徒,流竄數人,至有死者”。

但是全國到處都有人紀念嶽飛,痛斥秦檜。如建康人民,也通過“請仙”的方法,寫詩歌頌嶽飛,貶斥秦檜:“強金擾擾我提兵,血戰中原恨未平;大廈已斜支一木,豈期長腳(指秦檜)誤蒼生!”

人民愛憎分明。針對官方對悼念嶽飛的壓製,人們就借托“請仙”的辦法來表達他們對嶽飛的緬懷和對投降派的痛恨。用宗教的神秘外衣掩蓋起來的悼念活動,引起了當時人們更加強烈的反響。

韓世忠在嶽飛被害後三個月,在靈隱飛來峰山腰,建立起一座以嶽飛詩命名的“翠微亭”,作為對嶽飛的紀念,表示對當權者陷害忠良的抗議。韓世忠所建的翠微亭,經曆代修葺,至今猶保存著。

人們看到翠微亭,就會想起嶽飛那首飽含愛國主義情感的《登池州翠微亭詩》: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來足,馬蹄催趁明月歸。

在南宋王朝的高壓政策下,鄂州人民十家之中有九家,把嶽飛的繪像掛在家中,晨昏奉祀。

艱難的平反昭雪

人們恨不能殺死秦檜,殿前司(禁衛軍)軍校施全,在杭州望仙橋等候秦檜乘轎上朝經過那裏的機會,手持斬馬刀猛撲上前,可惜未能擊中,隻斬斷了一根轎柱,當場被抓走,壯烈犧牲。

紹興二十五年(1155),秦檜病死,人們紛紛上書要求為嶽飛昭雪冤案,可是高宗毫不悔悟,反而任命與秦檜一丘之貉的萬俟為宰相。萬俟憑借宰相的大權,堅決阻止為嶽飛昭雪,他對高宗說:“虜方顧和,一旦錄故,將疑天下心,不可及。”(《鄂國金佗編校注》卷九《昭雪廟諡》。

紹興三十一年(1161)夏天,禦史中丞汪澈到鄂州嶽飛舊部巡視,校官們向汪澈申訴嶽飛之冤。汪澈當場表示,願奏聞。這話一出,官兵“哭聲如雷”,有的邊哭邊說:“為嶽公爭氣!”“中原望斷因公死,北客猶能說舊愁。”嶽飛的被害,對期望王師收複中原的父老,是一個嚴重打擊。他們非常懷念嶽飛。朱仙鎮人民追念嶽飛的功績,暗地串連建廟,秘密祭祀。南宋孝宗時,朝廷給嶽飛正式平反,南宋的臣民可以公開祭奠嶽飛了,而朱仙鎮人民在金人統治下,仍然不能公開祭祀嶽飛。曆經金、元二代,這座民間私建的嶽祠,雖因年久而湮沒荒圮了,但民眾在春、秋兩季社會(集會)時,設嶽飛靈位以祭。到了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當地政府出麵,修建了嶽武穆王廟。

曆代紀念嶽飛的廟宇,在全國好多地方都有,如杭州、湯陰、宜興、九江、武漢等,規模較大的為杭州西湖嶽廟墓和河南湯陰嶽飛廟。

嶽飛死後二十一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趙繼位,史稱孝宗。孝宗主張抗金,接受太學生程宏圖“昭雪嶽飛之罪”的上書要求,七月就為嶽飛平反昭雪,追複嶽飛原官,下昭懸賞尋覓嶽飛的遺體,以便“以禮改葬”;下令訪尋嶽飛子孫後代,給以官職。隗順的兒子看到尋找嶽飛遺體的詔書,便將隱姓埋名多年的嶽飛初瘞地告訴了朝廷。南宋朝廷,遂將嶽飛的遺骸,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西湖邊的棲霞嶺下,即今日的嶽墓所在地。隆興二年(1164),宋孝宗賜智果院為褒忠衍福禪寺,就是今日的嶽廟前身。

杭州西湖嶽飛廟墓在明代天順間(1457—1464)“同知馬偉修葺之,以所植檜,析幹為二,號為分屍檜。正德八年(1513),都指揮李隆又範銅為檜、檜妻王氏及萬俟之像,反剪而跪墓前。”人民群眾對奸佞恨之入骨,這三個銅像不久被遊人擊碎。萬曆二十二年(1594),按察副使範淶又重鑄,並增加了張俊的跪像,墓闕後麵還刻有一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表達了人民對民族英雄嶽飛的愛和對秦檜一夥奸臣的恨。

歲月匆匆,從嶽飛1141年無辜被害,到朝廷為他平反昭雪到追贈鄂王,經過八十四個春秋,茲列表如下:

嶽飛歿後二十一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朝廷為嶽飛昭雪,詔複原官,以禮改葬。

嶽飛歿後二十九年乾道六年(1170)宋以州人所請,下詔於鄂州建嶽飛廟,賜廟為“忠烈”。

嶽飛歿後三十七年淳熙五年(1178)宋孝宗賜嶽飛諡武穆。

嶽飛歿後八十四年寶慶元年(1225)宋理宗詔故太師、鄂王嶽飛諡忠武。

“生前不幸,死後哀榮”,封建專製主義者企圖用這些不值錢的紙糊的諡號來掩蓋他們迫害嶽飛的罪惡。但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敬崇嶽飛,他們痛恨迫害嶽飛的秦檜一夥,這樣,在嶽飛逝世三百二十年以後,“分屍檜”出現了;在嶽飛逝世四百五十年以後,四個壞蛋的鑄像才跪在嶽飛墓前。這真是忠奸分明,人心大快!至此,嶽飛才算真正徹底平反昭雪了!

《金佗編》的出版

嶽飛平反昭雪了,嶽飛的孫子嶽珂編撰的《金佗編》,是研究嶽飛的重要文獻。它的編撰本身就是嶽飛平反昭雪的重要體現,所以,對《金佗編》不能不作一些簡單介紹。

嶽珂是嶽飛第三個兒子嶽霖之子,淳熙十年(1183)即嶽飛歿後四十二年出生,也就是說他沒有親眼目睹過他的祖父嶽飛的英姿,他對嶽飛史料的整理基本上是史學工作者所采取的公正、客觀的研究和敬仰的態度。

嶽珂編撰《金佗編》是在乃父嶽霖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嶽霖搜集材料時,距嶽飛死後已近二十年,其時秦檜餘黨尚分據要路,搜求為難,所以“掇拾未備”;嶽珂重新搜集資料時,距嶽飛死後已近六十年,所以,困難更多。但是,經過嶽珂的努力,《金佗編》終於在嶽飛歿後七十七年即嘉定十一年戊寅(1218)完成,再隔十年,即嶽飛歿後八十七年即紹定元年戊子(1228)又完成《金佗續編》。至此,從意識形態即文化領域完成嶽飛平反昭雪的曆史任務。

《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七(史部,傳記類一)是這樣介紹《金佗編》的:

《金佗編》二十八卷、《續編》三十卷。

宋嶽珂撰。珂有《九經三傳沿革例》,已著錄。

是編為辨其祖嶽飛之冤而作。珂別業在嘉興金佗坊,故以名書。《編》成於嘉定戊寅,《續編》成於紹定戊子。

《編》凡《高宗宸翰》三卷,《鄂王行實編年錄》六卷,《鄂王家集》十卷,《籲天辨誣》五卷,《天定錄》三卷。《籲天辨誣》者,記秦檜等之鍛煉誣陷,每事引當時記載之文,如熊克《中興小曆》、王明清《揮麈錄》之類,而珂各係辨證。《天定錄》者,則飛經昭雪之後,朝廷複爵封諡議諸事也。

《續編》凡《宋高宗宸翰摭遺》一卷,《絲綸傳信錄》十一卷,《天定別錄》四卷,《百氏昭忠錄》十四卷。《絲綸傳信錄》者,飛受官製劄及三省文移劄付。《天定別錄》者,嶽雲、嶽雷、嶽霖、嶽甫、嶽琛等辨誣複官告製劄,及給還田宅諸製。《百氏昭忠錄》者,飛曆陣戰功,及曆官政績,經綸於國史,及宋人劉光祖等所作碑刻行實,黃元振等所編事跡,以次彙敘者也。其《宸翰拾遺》中《舞劍賦》,乃唐喬潭之作,因高宗禦書以賜,故亦載焉。

編首自序,稱:況當規恢大有為之秋,魚複之圖、穀城之略,豈無一二可俎豆於斯世,檢其所當行,稽其所可驗,而勿視之芻狗之已陳雲雲。殆開禧敗衄之後,端平合擊以前,時局又漸主戰,故珂雲爾也。

其書歲久散佚。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重刻於浙江省,陳基為之序。又有戴洙後序,稱舊本佚闕,遍求四方,得其殘編斷簡,參互考訂,複為成書。故書中脫簡闕文,時時而有。明嘉靖中刻本,並仍其舊。今無從考補,亦姑仍嘉靖舊刻錄之焉。

按:開禧為宋寧宗趙擴的年號,端平為宋理宗趙昀的年號。開禧二年(1206)宋將畢再遇攻下泗州,宋朝廷下令伐金。但由於缺乏準備,戰事失利,朝廷遂於開禧三年(1207)議和。戰爭竟如同兒戲一般。端平三年(1236),蒙古軍破宋隨、郢、荊門等地,理宗以開釁蒙古,下詔罪己。一時朝廷又開展新的一場和戰之爭。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嶽珂從史鑒的角度,“檢其所當行,稽其所可驗”的資料加以編纂,意在喚起人民“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愛國意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可見,平反昭雪的進展與當時的政治局勢有很大的關係。嶽飛的平反昭雪工作進行得這樣緩慢,前後拖了幾十年,這與朝廷政治上懦弱、昏聵和戰不定和軍事上無能是分不開的。這實在是一個沉痛的曆史教訓。

二、昭忠綿綿無盡期

人們對曆史人物的緬懷,往往有三種情況,一是曆史人物建立的功勳,並不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時光的塵埃永遠掩不住它的萬丈霞光;二是曆史人物的崇高的人格力量,產生超越時空的震撼人心的作用;三是曆史人物的言行對人們還有借鑒參考作用,扼要地說,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嶽飛就是這樣的人。

千百年來,昭示嶽飛忠魂的詩詞構成了一曲永恒的愛國主義交響樂

人們為了緬懷嶽飛,留下了大量的吊念嶽飛的詩文。如果把幾百年來緬懷嶽飛的詩詞比喻為一首交響樂的話,那麼這組交響樂除序曲和尾聲以外,大致可分四個樂章。“怒發衝冠”是這首交響樂的主旋律,其格調是悲愴、壯烈、堅毅、渴望未來。序曲是“憶故將軍,淚如傾”(劉過《六州歌頭·題嶽鄂王廟》)。第一樂章是“北客猶能說舊愁”;第二樂章是“每憶上方誰請劍”;第三樂章是“纖手都來折檜枝”;第四樂章是“祠廟猶嚴草木風”;尾聲是“感懷時事噴心血”。

嶽飛的同時代人,南宋著名的愛國士人胡銓(1102—1180),字邦衡,號澹庵,他在《吊嶽飛詩》寫道:“匹馬吳江誰著鞭,惟公攘臂獨爭先。張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堪憫臨淄功未就,不知鍾室事何緣。石頭城下聽輿論,萬姓顰眉亦可憐!”這首詩,是對嶽飛努力恢複中原的追憶,對嶽飛浴血奮戰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的熱烈讚頌;揭露了致使嶽飛功敗垂成的南宋妥協投降政策,指出了南宋政府的高壓政策、鉗製不住人們的輿論,人們站在嶽飛一邊,對嶽飛的冤案寄予了最大的同情。

南宋劉過(1154—1206)在《六州歌頭·題嶽鄂王廟》中更表達他對嶽飛的緬懷和對奸賊的討伐。全詞是這樣的:

中興諸將,誰是萬人英。身草莽,人雖死,氣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兩石,劍三尺,定襄陽,開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過舊時營壘,荊鄂有遺民。憶故將軍。淚如傾。說當年事,知恨苦,不奉詔,偽耶真。臣有罪,陛下聖,可鑒臨。一片心。萬古分茅土,終不到,舊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開明。袞佩冕圭百拜,九泉下,榮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滿地野花春。鹵簿迎神。《全宋詞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