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年(至德四年),四十九歲
因所住靈耀寺過於偏隘,不便立眾安禪,乃移居光宅寺。後主於光宅寺舍身,大施僧眾,再請講《仁王般若經》。講畢,後主於大眾內起禮三拜,俯仰殷勤,以彰敬重。在寺為皇太子授菩薩戒,又為皇後沈氏取法名“海慧”。
587年(陳後主禎明元年),五十歲
於光宅寺詳細講述《法華經》。是年弟子灌頂二十七歲,聽取並記錄全部講解,後將講經內容整理成書,即為《法華文句》。
588年(禎明二年),五十一歲
楊堅任命其第二子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率賀若弼、韓擒虎等九十個行軍總管,士兵五十二萬,分八路進軍伐陳。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五十二歲
隋軍攻陷建康,後主被俘,陳朝滅亡。寺院遭毀,僧眾星散。智顗“策杖荊湘”,路途顛沛,止息於廬山。隋文帝三子秦孝王楊俊聞訊而遣使相邀,智顗示以“雖欲相見,終恐緣差”。
590年(開皇十年),五十三歲
隋文帝敕令智顗,以佛法配合隋朝政治。所謂“既已離世網,修己化人,必希獎進僧伍,固守禁戒,使見者欽服,聞即生善,方副大道之心,是為出家之業。若身從道服,心染俗塵,非直含生之類無所歸依,仰恐妙法之門更來謗。宜相勸勵,以同朕心”。
591年(開皇十一年),五十四歲
晉王楊廣在揚州致書累請,遣使招引。智顗“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乃以四願相約,前往揚州。晉王於金城殿設千僧會,請為己授菩薩戒。智顗授戒畢,又為之取法名“總持”。晉王則報以“智顗者”之號,故後世多名智顗為“智顗者大師”。授戒法會結束後,出居城外禪眾寺。
592年(開皇十二年),五十五歲
不日便欲還歸故林。晉王固請,答以“先有明約,事無兩違”。乃至“拂袖而起”,晉王不敢重邀,合掌送至城門。溯江而上,再上廬山,結徒行道。僧俗聞風而至,累跡相造。度夏畢,去潭州(治所在今湖南湘潭),轉赴南嶽以報師恩。後回故鄉荊州,以“答生地恩”。
593年(開皇十三年),五十六歲
於荊州當陽縣玉泉山建立精舍。隋文帝聞知,敕賜寺額,先名“一音”,後改名“玉泉”。又重修十住寺。在玉泉寺講說《法華玄義》,由灌頂記錄整理成書。
594年(開皇十四年),五十七歲
於玉泉寺講說《摩訶止觀》,由灌頂記錄整理成書。至此,“天台三大部”宣告完成。
595年(開皇十五年),五十八歲
晉王楊廣手疏邀請赴揚州傳法,曰:“戒為基址,信實行先,保解毗尼”,“即日欲伏膺智顗斷,率先名教,永泛法流,兼用治國”。不日再度邀請,曰:“智顗者昔入陳朝,彼國明試,瓦官大集,眾論鋒起。榮公強口,先被折角;兩瓊繼軌,才獲交綏;忍師讚歎,唯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無畏,釋難如流,親所聞見,眾鹹瞻仰。適承前往荊楚,講《法華經》,舊學名僧,莫不歸服。故知非禪不智顗,驗乎金口。”智顗頻辭不免,再度去揚州,住禪眾寺。並受晉王之托,撰《淨名經疏》。
596年(開皇十六年),五十九歲
春,以雅好泉石為由,辭歸天台,似有終老之意。曾立誓雲:“若於三寶有益者,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又告僧眾雲:“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欲歸山。”其時,吳民越俗掃巷淘溝,沿道令牧幡華交候。
597年(開皇十七年),六十歲
口授《觀心論》,隨語疏成,不加點潤。冬,晉王遣高孝信入山迎請。智顗奉命,隨使者成行。行至石城寺(今浙江新昌大佛寺),乃雲有疾。語其弟子智顗越:“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須進前也。”奉請進藥,曰:“病不與身合,藥何能遣?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又請進齋飯,雲:“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歎。”又口授遺書七紙,與晉王別。即端坐大石像前入滅,時為十一月二十四日。世壽六十,僧臘四十。弟子遵師遺囑,歸葬於天台佛隴。